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81

  

从“盛气而揖之”到“心悦而服之”

◇ 吴 萍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文章一开始就把种种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一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二是赵国与齐国的矛盾,赵求救于齐,而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三是群臣与赵太后的矛盾,“大臣强谏”,而赵太后疼爱小儿子,不愿让小儿子作人质,并且发下狠话,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老妇必唾其面”,当众羞辱他。两个“必”字,可见矛盾之尖锐,几乎达到不可调和的境地。
  因此,当触龙去见赵太后的时候,太后是“盛气而揖之”,可以说是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谁与她说长安君的事,谁就是与她作对,她就会与谁为敌,当众羞辱他。在这种情况下,说服赵太后无疑是强人所难,其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说话的策略、方式就变得异常重要了。这个时候触龙如果直接说长安君为人质的事,无疑是自取其辱。所以触龙没有直言其事,而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战术。故作老态龙钟之状,让太后产生同情之心,然后一上来就道歉,说老臣我脚有病,不能快行,但我又担心太后玉体有违,所以希望来看望你。然后就叙家常,问日常饮食,使得“太后之色少解”。触龙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这是因为触龙能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上,处处为她着想:新死了丈夫,儿子又太小,外敌又趁机打劫,而大臣们又不体谅她,一味强谏,内忧外患,让赵太后身心俱疲。这时,触龙来了,对太后充满了同情,十分关心她的身体状况、饮食起居,于是触龙的缓兵之计取得了成功,赵太后精神上放松了,不再充满敌意,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继而触龙巧入话题,诱敌深入。让赵太后不自觉地入了圈套。首先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入宫当禁卫军,赵太后听后不由自主地笑了,“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让赵太后觉得两人有共同的语言,于是敌意完全消除。可是触龙却故意与她争辩,故意说反话,说我觉得你疼爱燕后(赵太后的女儿)胜过爱长安君。太后当然不赞同。这时,触龙就晓之以理,说父母爱子女,必须要为他们作长远的打算。你为燕后考虑得就很长远,当初燕后远嫁时,你也是舍不得的,握着她的脚后跟痛哭不已,可谓是依依不舍;可是另一方面,每一次祭祀的时候,却总是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呀。难道是作母亲的不想念自己的女儿吗?不是的,因为在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公主出嫁到另一个诸侯国当王后,除非被废黜,被驱逐,或者丈夫的国家灭亡了,女儿才能返回娘家。这样看来你为燕后考虑得就很长远,希望她的王孙相继为王,不是就永远不回来了吗?
  这是触龙与赵太后斗争的第二个回合,触龙采用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计策。
  接下来,文章不说长安君作人质的事,却荡开一笔,说历史,说诸侯国的事,似乎越说越远了。正所谓欲擒之,却故纵之。通过诸侯国的事例说明,你要让自己的儿子在赵国有立足之地(容身之地),就一定要替他作长远的打算,让他有功于国;而不是让他身无尺寸之功,却享厚禄,拥重器,一旦山陵崩,长安君就无以立足于赵,所以你为长安君考虑得就不够深远,你爱他,反而会害了他。话说到这里,赵太后心悦诚服。于是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纵观全文,触龙的计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首先他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上,关心、体谅她,让她消除敌意,可谓是以情动人。接着从谈小儿子巧妙引出话题,打消赵太后的戒备心理,殊不知这却是触龙的诱敌深入之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以历史的教训单刀直入,指出赵太后若一味溺爱长安君,只会害了他,让他无立足之地,可谓是以理服人,说理严密极具说服力。赵太后由开始的“盛气而揖之”到最后的“心悦而诚服”,这个变化过程充分地体现了触龙高超的语言艺术。

从“盛气而揖之”到“心悦而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