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典诗歌诞生的年代较为久远,词语含蓄凝练、浑厚典雅,使得众多考生摸不着头脑,造成了应答上的困难;古诗鉴赏难就难在诗句读不懂,抓不住要害;就是一首较为熟悉的诗词,由于设题的角度不同,考生也不一定答得非常正确。其实,我们若能善于捕捉古诗词当中的相关信息,就能找到一把快速打开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化难为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四步来解读古典诗歌。
一、抓住题目透视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大多数诗歌的题目,可使学生在答题之前,获得有关诗歌的整体印象,从而为理解诗歌、解答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5年福建高考题)、《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等,把时间、地点、事件传达得清清楚楚;有的题目能直接告诉体裁,是词还是诗;有的题目能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中心内容,如《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江苏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年全国卷Ⅱ)等,把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一下子告诉了我们;有的诗歌题目能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类型,如《出关》(2007年山东高考题)是边塞征战诗,《夜归》(2006年四川高考题)是写景抒情诗,《鹧鸪天·送人》(2007年江苏高考题)是送别诗。知道了诗歌的大致分类,就利于我们鉴赏这首诗歌。如果不先看诗歌题目就读原诗,要读懂意思确实比较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诗歌的眼睛——题目。
二、抓住作者论世
学生刚接触诗歌,还需借助作者来理解诗歌,根据自己已经积累的作者的相关知识来解读诗歌,知人论世。所谓“世”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诗歌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从诗人生活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能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如一看到杜甫,就能想到他的沉郁顿挫、语言精练传神、忧国忧民;一看到李白,就能想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古诗鉴赏题《新晴野望》作者是王维。一看到王维,我们就知道他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在官场上多次升贬,后来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之作,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情趣;他写景善于动静结合。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了解了这些,再来鉴赏诗歌就简单多了。《新晴野望》前三联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写了一组风景镜头,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是静物写生,虽秀美,但有点空旷,缺乏活力。我们知道王维写景善于动静结合,诗最后的“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给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把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此,我们就能把问题回答清楚了。可见从作者人手,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倾向、创作背景,对理解诗歌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抓住注释领会
在古诗鉴赏试题中,诗文下经常有注释出现,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注释,它们往往是诗中用典或时代背景的解释,能使我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是我们打开诗歌的一把金钥匙。
如《示长安君》(2007年湖南高考卷)诗后有一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从这个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际遇。这首诗是王安石使辽之前,写给其大妹长安君的,此时王安石已年届四十,仕途奔波多年。总觉大志未伸;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从青年时代起就想干一番事业的政治家,到了不惑之年还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悲怆的心情可以想见;可是,这种心情又不是可以随便对人吐露的,且不说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稍不小心还可能招致“诽谤朝廷”的罪名!只有在像长安君这样自小和自己手足情深的亲人面前,才能一吐为快。他与大妹自小情深,然而会少离多,可见相见不易,偶尔相见必然喜极而泣;湖海相隔之后短暂相逢,又要远赴万里尘沙之外的异域,,不能不使人倍觉悲怆。明白了这两点,再来回答问题,应该说找到了捷径。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颔颈二联写相逢快乐,衬离别伤情,使伤情更伤,悲怆之情更悲怆。注释是一把金钥匙,我们忽视不得。
四、抓住内容剖析
鉴赏古诗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剖析诗歌内容,这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传达的信息、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而概括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要把握剖析内容,首先要准确区分诗歌类型,我们经常接触的古代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思乡送赠诗”。“写景抒情诗”是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如《新晴野望》(2007年全国卷)。“咏物言志诗”是诗人通过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的,如《红梅》(2004年北京卷)。“怀古咏史诗”是作者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的,如《过华清宫》(2007年湖北卷)。“边塞征战诗”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的情感或抒发相思离愁的情感的,如《出关》(2007年山东卷)《凉州词》(2006年天津卷)。“思乡送赠诗”是作者因送别亲朋好友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