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502

[ 夏家顺 文选 ]   

不可小看的“也”字

◇ 夏家顺

  “也”字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在句子中有时作助词,有时作副词,人们在阅读中几乎忽视它的存在。可当我们细细品味和咀嚼不同句子中的“也”字时,就会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常用字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在古代汉语中“也”字作副词用得较少,往往作助词用,用来表示某种语气或停顿,根据句子的意思不同表示的语气有所不同。(1)表示判断和解释的语气,如: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2)表示肯定的语气,如: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4)表示句中的停顿,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袁枚《黄生借书说》)
  在现代汉语中“也”字作助词用得很少,它一般用来作副词,表示陈述对象或陈述者的多种情形。(1)表示同样,如:你高兴,我也高兴。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爸爸也是一位教师。(2)表示两事并列或对等,如:她会打篮球,也会打网球。同学中也有唱歌的,也有跳舞的。(3)表示转折或让步,如:即使失败十次,他也不灰心。你不说我也知道。(4)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让他走。也只得这样做了。(5)表示强调,如:这句话就是小孩也听得明白。那件事连班长也不知道。(6)表示非条件,如:你答应我也来,你不答应我也来。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也”这个虚词在诗文中经作者的刻意妙用,往往还会化虚为实,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含义,能实实在在地表现作者内心复杂而难以言表的情愫,能起暗示、强调或预示下文等作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多处活用“也”字的实例。
  例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苏轼的这首词写自己被贬黄州后的一次意外的风雨之行,他从容不迫,安步当车,当骤雨过后,回看来路时云消雾散,愈发觉得平静如常。结尾这一句折射了他人生历程所经受的政治风雨和达观的情怀。这里的两个“也”表示两种情形的并列,强调了他内心的平静,凸显了作者对风雨和晴日皆等闲视之的超然心态,一个“也”字表现了他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无论是自然界天气的千变万化,还是社会政治的大起大落,他都能安之若素。
  例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是一位爱美、爱自然、爱生活的一代才女,中晚年屡遭家国及生活变故,愁云笼罩了她后半生,年轻时就爱好郊游的她晚年仍向往着去山水中踏青遣怀,可终因愁绪满怀没能遂愿。这里的“也”字是她对此时这种心理活动的强调,可谓“一箭三雕”,既表现了作者一向的郊游爱好,也表达了她此时在多种压力下心中也有自我调整和寄情山水的想法,同时埋下了这一计划难以实现的伏笔。这一个“也”字显示了李清照的诗词功力。
  例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的《咏梅》一词写于1961年冬,此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毛泽东一反过去文人以梅花的孤芳自喻清高、幽愤或疏狂,创造性地将梅花不畏严寒、迎接春天而又不标榜自己的品质,比喻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新中国。这里的“也”表示转折,表现梅花在雪野中虽然靓丽,却不与百花争奇斗艳,“也”字用得极为轻巧,虽有转折之意。又表示承接,将梅花美丽的外表和美丽的内质和盘托出。如果改用“却”、“而”等表示转折的词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例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藤野先生》)
  例5,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自然知道“也”这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效用,他在文章中多次巧妙地运用“也”字来表达复杂和难以言表的情思。例4是《藤野先生》中的第一句话,如果不知内情可能会认为这个“也”字用得突兀和啰嗦,只要对鲁迅赴日留学前后的情况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也”用得妙不可言,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作者告别满目疮痍的祖国,怀着探求救国救民之心去日本求学,可东京的所见所闻又使他感慨万端。这一个“也”字既表示了他对国内腐败政治和落后教育的痛心,又表达了他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失望,也隐含着对于东京教育界的愤懑、不满之情,也表明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缘由,还为下文仙台人对他的友好和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埋下伏笔。“也”给读者一个阅读的疑问、一个思考的空白、一把开启文章大门的钥匙,这样的开头先声夺人,堪称经典。例5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第一篇《秋夜》的开篇句,这里的“也”也让人玩味不已。该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本文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意境含蓄而隽永,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具有一种顽强抗击黑暗、战斗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这既是作者热情歌颂的战斗者,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里用“也”表示“同样”,没有直接地说“我家的后园外有两株枣树”。而是借助“也”采用了一个反复的表现手法。不仅使句子的语气舒缓,节奏感强,读来上口,而且渲染了孤独、单调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更表明了枣树在作者心目中的突出地位,为后文赞颂枣树的品质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由“也”引出的两株枣树对峙的鲜明形象会给读者留下突出而强烈的印象,提高人们的阅读兴味。可知,作者深思后而运用的这一富于诗意的笔法,达到了修辞学上独特的美学效果,鲁迅的这一独具匠心被后世研究者所乐道。
  例6,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莫泊桑《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写的是一个法国平凡妇女生活中的悲喜剧。作者没有说“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偏偏加上一个“也”字,粗看令人不解,其实一个“也”字乃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这里显然是起一种强调作用,强调玛蒂尔德的美丽动人,对她的性格发展,不幸遭遇有铺垫作用。这个“也”字,把玛蒂尔德的“美丽动人的资质”与她的命运、出身进行对比,这个“也”字既表明了玛蒂尔德和其他漂亮姑娘一样,有权利追求美丽,有权利要求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又预示了玛蒂尔德对人生的错误认识——她把天生丽质当成女人惟一的资本,预示了她必然产生许多梦想,从而预示了玛蒂尔德与命运抗争的必然,预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同时也饱含作者对玛蒂尔德悲剧人生的同情——那么多的美丽动人的姑娘都有幸福富裕的生活,可玛蒂尔德偏偏不如意。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平常所见所说的“也”字,虽然是个简单的虚词,但却有着表情达意的内在张力,在具体的语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发挥着多样的作用,它能化平凡为神奇,令文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品味,再三咀嚼,这样可获得其深层含义,体味诗文的悠远意韵,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也”字。我们不可小看也!

不可小看的“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