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90

  

“苏子”的称呼

◇ 张 鸣

  在学习苏轼《赤壁赋》时,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子’在古汉语中放在姓氏的后面一般用为对人的敬称,苏东坡为什么称自己为‘苏子’?是对自己尊敬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查了苏轼的一些文章,其自称语大体上有以下三类:一是用轼、臣(窃、伏、仆等),像《上梅直讲书》《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因对方是自己的师长、君上等,用这些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二是用余(予等),像《喜雨亭记》《后赤壁赋》等,用于一般的叙述,这其中没有太过于强烈的喜怒褒贬之色彩;三是苏轼、苏子等少见的称呼,像《放鹤亭记》中的“太守苏轼”、《赤壁赋》中的“苏子”自称,都有一种把真实的自己放在第三者叙述的角度上,而把这两个称谓所代表的人物当作叙述对象,让他去说和做,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实则代表真实的自己。
  在《赤壁赋》中,关于苏子与客的身份,有两种较为典型的看法:其一为,主与客都是现实中人,甚至有人还考证出了客即为道士杨世昌;其二为,主与客都是作者假托之人,是作者借假想之口去道出作者心中的矛盾,并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论争,以彰显自己本真的思想和态度。姑不论哪种观点更接近真实,这篇文章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一是客的哀叹人生的短暂,羡慕自然的无穷;一是苏子的倾情自然,逍遥旷达,安于恬淡。但是,在这两种人生观中,“苏子”的观点更符合苏东坡本我的精神追求,虽被贬黄州,处境艰难,却能固守穷困,随缘自适,与自然相融相谐。他是推崇和欣赏这种状态的,这个从苏子的行为神态和客的转变中有所体现,从苏东坡的其他诗文名句中也能看出,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都展现了他的这种人生观。这种态度外化在这假想对象上,就呈现出一种尊重和自得自适的称谓——“苏子”。
  因此,“苏子”的称呼不是对自己的尊敬,而是对他旷达超脱、积极乐观、逍遥山水的人生态度的自得自适。

“苏子”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