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95

[ 石晓兵 文选 ]   

一纸作文众人

◇ 石晓兵

  提及作文,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一摞摞高高的作文本。这是学生爬格子的杰作,也是老师辛勤批阅的结晶。然而它所承载的师生交流却显得漫长而苍白。学生作文的热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中消耗殆尽了。思考再三,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受到了批改方式的制约,而批改方式又受到了写作方式的束缚。那么,漫长的等待能否换成即时的交流呢?师生的双边交流能否换成师生的多边交流呢?如果把厚厚的作文本换成薄薄的作文纸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在教完初语第五册第一单元后,我们准备写一篇大作文,以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为参照例文,确定的主题是“以物写人生”,拟的写作要求有三:一是运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二是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三是要写出对自然、对人生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在以往的情况下,老师作一点习作前的指导,然后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再课堂讲评,一个轮回下来,少则一周,多则两周,等若干时间后,却发现“菜都凉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了一种陌生感,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基于此,我进行了写作、批改方式的有效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放弃了传统的作文簿,而采用考试时作文稿纸的形式,每人一张。在讲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限时作文,时间安排在70分钟左右,这与考试要求基本一致,也与初三的特殊情况相吻合。同时告诉学生写的作文要自己贴到黑板上或墙壁上,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看,好的要亮相,不理想的也要亮相。目的是寻找范例,互相借鉴;发现问题,互相警戒。说实话,现在有的学生不怕老师的批改,但却怕其他同学的“参观”。“政策”一宣布,学生都紧张起来了,少了平时的散漫和敷衍了事,字也工整了,字数也足了,也注意作文构思了。
  学生写作完毕后,我要求他们利用胶带或磁铁把作文张贴到教室的四周和前后黑板上,然后,可以下座位四处“参观”,评选自己认为的优秀作文和发现的典型问题。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一起商量(老师也在下面参观)。同时我建议学生带笔和纸适当作一点记录。在此期间,不再是师生的双边交流,而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了。整个教室的气氛只能用热烈来形容了,我是乐在心里啊!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乐于作文、乐于表达不也是语文老师的一份功德吗?渐渐地大家的意见趋于统一。戴海霞的《芦苇深处有笑声》和李晶伟的《看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同学在写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月夜之类的作文,我还没说同学们就笑了,“英雄所见略同”在作文中可不是一件好事啊!在评议时,我只归纳了一点:那就是写景要用自己的心去写,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感觉来,切不可人云亦云,作文应该是一个人个性心灵的舒展和张扬。这堂课虽然我没有精批精改,但我想它一定会让学生受用的。一堂作文课学生只要有一个收获足矣。
  当然,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课后,我将两篇优秀习作印发给了大家。这样,学生在课后还可对优秀习作细加揣摩、学习。毕竟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暴露出典型问题的学生我还在课后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一天内完成)。这样,作文批改是不是有点“多、快、好、省”呢?
  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一次作文就应该是一次展示的机会,好的要高扬扶持,使全体学生学习借鉴;不好的,剖开来让大家看个明白,知道如何避免和改进。让学生在思考的交锋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也应是作文课的魅力之一吧!

一纸作文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