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94

[ 昊永福 文选 ]   

写作的三种能力

◇ 昊永福

  观察力、感受力与想象力。是写作的三种能力。
  苏轼说过,有意于物,往往可观。所谓可观就是有所发现,即对事物的观察不能停留于外表,还要深入事物的内蕴。观察需要的是有意注意,从而表明一种关注。绘画有个取景框,大可把事物从相关的背景及联系中暂时隔离开来,从而认真观察。写作的观察虽说限制没有那么严格,但也要对观察的对象保持足够的注意,否则很可能忽略过去。写作的观察也如绘画的写生一样,可培养一种基础能力。国学大师钱穆早年教小学,就采用过这种写生法。他在《师友杂忆》中举例说:“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这种作文法,将人的视线引向生活与自然,教人留意身边的现实,从中有所发现。这对于先前总是面对书本的写作,可谓一种解放。
  其实观察所得,并非照相式地摄取,而是有心灵的因素。观察的对象不妨称之为物,与之相应的则是心的反应。观察力是对物而言的,至于心灵的因素就是感受力。钟嵘在《诗品》的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在《物色》篇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于《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之感人或应物斯感,表明人在接触外物时会有心理的反应。传统文论中,甚为看重此种反应,即感受力。感受力,表明的是心的灵敏。寻常所说的多愁善感,也有此意。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心的灵敏也需要训练。换言之,在培养观察力的同时还得加强感受力。感受力的培养,起先要注意初感,即初次的感觉。初感就印象来说是鲜活的,换言之也就是第一印象。其次则要在感受中寻找出一种独特来,由于日常生活大同小异居多,因而感受上也不无雷同。感受的独特,需要避同求异。就趋向来说,观察力是外视,感受力则是内视。观感中要加强内视,培养一种内省的功夫,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从传统来看,尤其看重此种内省的功夫。
  与观察力及感受力相比,想象力可视为一种延伸或拓展。既突破物的局限性,又不受心的约束。不过想象并非天马行空,仍是有所凭借的。朱光潜在《想象与写实》中说:“所谓‘写实’就是根据经验,所谓‘想象’就是集旧经验加以新综合。”想象是经验的重组,并非胡编乱造。换言之想象需要生活的阅历,虽说不必照搬生活。汪曾祺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中这样说:“想象和虚构的来源,还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积累,二是长时期的对生活的思考。接触生活,具有偶然性。我写作的题材几乎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作家发现生活里的某种现象,有所触动,感到其中的某种意义,便会储存在记忆里,可以作为想象的种籽。”想象不是凭空发生,而要有生活的底子。想象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合乎情理。学生作文中,常有一些寓言或童话式的想象,往往显得幼稚,就是生活的积累不够。至于科幻一类的想象,虽说自由度更大一些,但仍要有生活的经验。其实想象大可在重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适当地添加一些场景及细节,为的是表达上更为真切。
  写作有一个从训练到自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作文是写作的一个类别,就大方向来说自然与写作一致,有着共通的规律。所不同的是作文还有练笔的性质,即要从训练起步。从练笔出发,更可有意地训练观察力、感受力及想象力。其实观察力、感受力及想象力,分而言之是三种能力,综合起来,仍就是一个智能结构。分开来看,是为了有所侧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三者常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写作的三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