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一节开篇即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辞海》中创新力被解释为“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写作的创新能力就其过程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敏锐力、变通力、批判力、独创力和精进力。敏锐力是指我们张开思维感觉之网捕捉新的信息的能力;变通力是指针对某一问题能很快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顺利作出阐发的能力;批判力是指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勇于逆向思维,敢于标新立异的能力;独创力是指发表我们的见解时能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甚至是独树一帜的能力;精进力是指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向写作的最高境界奋勇前进的能力。
一、敏锐力,即从生活中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对思维敏锐力的训练开始。作文,是对大千世界感受的文字表述。大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有声有色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或显著或隐蔽的各种变化。思维的敏锐性,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热爱和关注的心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它们那些不易觉察的存在和变化的信息。当前,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者大有人在。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目光不能只盯着书本,还应看看“窗外”的无限风光。
譬如学生写议论文最易犯的毛病是空泛。谈刻苦,必凿壁借光,铁杵磨针或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谈爱国,必文天祥、岳飞;写献身,非雷锋、孔繁森莫属。这些当然是千古不朽的榜样,但写来写去,写不出新意,没有一点味道。要使学生突破旧材料的框框,有创新,就要培养他们的敏锐力,引导他们学会捕捉新信息。捕捉新信息,有一定的方法窍门。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往往可以加强获得新信息的主动性、目的性,从而捕捉到较多的新信息:新闻焦点,热点话题,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人与事,引起人们不同反应的人与事,与常规常理不一致的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注意对这些方面的观察、思考并运用它们就可以使作文的内容有新意。
二、变通力,即多角度生发的能力。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生发,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境界。下面剖析一则寓言,以体会多角度生发的妙用。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
乍一看,这则故事的寓意十分明显,是劝人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便会发现更多的启示。
从薛谭“自谓尽之”而言,固然可以引出“学贵有恒”“人贵虚心”的议论,但从“乃谢求反”而言,又可引出“知过立改”的议论。如果着眼于秦青,也大有文章可做。当薛谭“未穷”而“辞归”之时,秦青“弗止”,在饯别中,“抚节悲歌”一曲,打动了薛谭的心。这一曲“悲歌”的成功,既可以从秦青高明的教育方法来展开议论,又可以从秦青深厚的业务功底来展开议论。
再看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件事,从他的学习态度讲,这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属可嘉。但是,只从一人为师,莫若多方求教,从学习方法讲,又有待于改进。如果进一步分析,在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件事上,秦青也不是没有责任的。如果薛谭之所以“不敢言归”是因为求学“终身”也未成才,那么,这样低的教学效率,当然值得批评。如果薛谭学艺已成,只是不好意思走,那么,秦青也应该鼓励他展翅高飞,博采众家之长,开创自己的音乐事业。
如此看来,《薛谭学讴》这么一则短短的寓言便有六七种立意可供议论时选择。如果我们每拿到一段文字材料,都这样进行“多向思维”,那么在立意上的创新是不难做到的。
总之,从思维的敏捷性到思维的多向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由广度到深度的创新过程。创新训练的具体途径还有很多,但都不外乎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拓展思维的广度,可以创新;拓展思维的深度,也可以创新;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同时拓展,更可以“创新”。
三、批判力,即反向思维(反弹瑟琶)的能力。诸葛亮面对司马懿数十万大军而自己手上只两千五小兵,在“战、守、迁皆不及施”的情况下,采用了不战不守也不迁的第四种方法。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当面临危机时如何应变与处置,更告诉我们对一个问题当某些办法不能得解时应当积极地勇敢地考虑寻找另一种办法。
作文立意,最忌人云亦云,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如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对事物或观点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但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角度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或思维角度的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和和谐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辩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
四、独创力,即独出心裁的思想能力。一家知名企业在一次招聘经理助理的决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的思维速度和应对技巧,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必须在莎士比亚和希特勒中间选择一个作为终身伴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几个小姐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莎士比亚,但却是另一位选择希特勒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检测的是人的独创力,选择莎士比亚是“人之常情”,他功成名就且浪漫多情,富有世人无与伦比的才华,选择他,可获得个人的终身幸福;但选择希特勒则不然,希特勒是人类的敌人,他的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的罪行罄竹难书,选择他需要“我”用爱来感化他的灵魂,改变他的思想,就个人而言是危险的痛苦的,但对全人类来说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独创力的培养中有一种东西是最基础的,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挥。杨振宁教授在他的《20世纪
两位物理大家的风格》一文中曾引用唐朝诗人高适的“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概括他所盛赞的奠定了今天原子分子结构基础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不只是他的物理学”,“他的为人也有独特的风格”。并认为“每一个画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创新性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自由、自然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力。
五、糟进力,即精益求精。不断升华的能力。文学创作在形象的塑造上追求典型化,典型的场景典型的人物典型的细节。这典型源自我们对生活的不断积累,不断加工,不断提炼,不断升华。典型的创造是如此,文学创作的每一个过程其实都是如此。创新的火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平时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发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发人所不能发,道人所不能道。江苏的作文专家何永康教授在告诫考生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时经常强调:平时要加强综合素质的锻炼,学会创新,学会求异,提高敏锐地发现人物、事物独特个性的能力,决不随大流,决不人云亦云。当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考场上,不妨采用如下方法:当你拿起笔来,不假思索,马上就能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再加一句: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也不能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分钟的时间,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创新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我们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创造之力创造之人。我们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优良的思维品质。
创新的火花在不断磨砺中会不断闪现,我们要想办法抓住它,使它成为创造的燎原之火。怎样抓呢?写随笔或日记是一个最传统最经济也是最好的方法。它可以将我们生活当中激发的灵感和创新的火花及时地写下来,也可以促使我们在不断地写作中不断磨砺自己提高自己。写过以后我们要鼓励学生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加工整理,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随笔或日记选,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作品的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要将读书融入到写作的实践中去。现在的学生大多怕读书,特别是课外书。其实,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不断地读书才能不断地丰富知识面,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读书的过程也是激发创作欲望、创新火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