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1期 ID: 358668

[ 王旭明 文选 ]   

语文教材应当增加鲁迅文章

◇ 王旭明

  当下人们普遍对国民语文应用能力不满,其中尤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满,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不满尤甚。我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问题多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学生掌握记叙和说明的能力,过少过低地要求学语文最该有的思辨能力,致使语文教学占课时最多,教师配备也最多,教学效率却低下,培养的是一批又一批缺少思辨能力的学生走出校门、流向社会。
  所谓思辨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质疑精神、逻辑推理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等。所有这些从近现代作家来看,唯独鲁迅的文章不仅具备而且充满思辨精神。与其他同时期乃至以后的作家相比,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思考的深度,以及对社会剖析的角度等,鲁迅的文章无人可以企及。
  一方面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奇缺,一方面是可以提供的范文奇缺,这两个奇缺烘托出鲁迅文章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独特地位、作用,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不该减少鲁迅的文章,反而应该增加。
  不喜欢鲁迅的人从来没断过,而且当下浮躁社会,庸俗人等多多,不喜欢鲁迅就毫不奇怪了。在不喜欢鲁迅的诸观点中,代表性观点之一是初中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他们主张与其让孩子早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受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此类观点的荒谬在于:呼吁学习鲁迅作品不影响也不排斥阅读其他类作品,何来如此对比?说到深刻,我以为如我在微博所说,以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恶俗!中国需要鲁迅,中小学生必须学会深刻。今天的成人可以不深刻,但今天的孩子或曰明天的成人不能如今天的成人一样浅薄。最可怕的是,此类观点很容易误导教材编者和决策者,使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数量越来越少或无足轻重,果如此,真要殃及后代啊。
  代表性观点之二,是教材应强化学生对亲情、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的感受,由浅入深接地气。如将此类观点与理解鲁迅对立起来就大为荒谬了,用所谓亲情和让学生体验去转移人们对鲁迅文章的学习,等于孩子吃药怕苦就停药给糖,多害人啊!当前中小学教材最泛滥的主题就是所谓亲情。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爱爸爸、爱妈妈、爱哥哥、爱姐姐、爱弟弟、爱老师,这样的内容和范文反复提及,如同过量的甜品让人腻歪,形同嚼蜡索然乏味。这种论调往往出自一些语文专家和教研员之口,让人不由得怀疑,各级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否看到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是否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是否还有一点点使命感?!
  不喜欢鲁迅的第三种代表观点就是认为鲁迅的文章难教、难学、难考,所谓“三难”。此种观点,我用一句话回之,就是“懒汉思想培养出的懒汉教师、懒汉学生以及懒汉考官”。不动脑、不琢磨、不用心、不思考是决然说不出、读不懂、教不好鲁迅文章的。当下的语文教学不是应该降低难度,而是应该提高难度。我在微博中说:“当下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脱离语和文,片面强调价值观,选文粗糙、练习空泛、知识割裂、衔接脱节,淡化语文的学科特点,造成假语文流行。”因此,我呼吁:请不要打着减轻学生负担的旗号,删鲁迅文章,培养白痴学生。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应该增加鲁迅文章的数量,而且应该增加鲁迅议论性文章的数量;另一方面,在课堂练习和考试评价中应该加深对鲁迅文章理解程度的训练。由于工作原因,这几年我接触了不少版本的语文教材,从我所见到的不同版本教材中鲁迅文章的练习来看,这方面做得尤其差。比如,入选教材的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很深刻的文章,但练习题目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鲁迅对自信力的深刻见解和文章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也不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自欺力、他信力和自信力,尤其是对中国脊梁的理解,而这其中都闪现着多么深刻的思想之光啊!《藤野先生》是教材必选篇目,但很少有练习提问“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这句话体现出鲁迅怎样的情感状态和对后人的警醒?其实完全可以再深入地问一句,现在还有类似的正人君子吗?当前的正人君子还深恶痛绝什么?这样的题目既结合现实又有思想深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多大、多好的提升啊!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不应该删减,还应该增加鲁迅的文章,更应该巧妙地设计练习与评价,让鲁迅的文章成为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拓展学生认识空间的范例,这样的范例实在应该珍惜啊!
  在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骚客不少,但没有骨气、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流亦不少,如鲁迅这样洞察世事、不为势利左右、不因个人进退的学者,或者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太少了,寥若晨星。唯其如此,才显出他们的珍贵。我可以说,许多“家”都是名不副实的,但鲁迅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可悲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鲁迅,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连欣赏鲁迅的人都少了,那些想以各种借口把鲁迅从人们脑海中清除出去的却大有人在、大行其道。呜呜,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