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做演讲的时候,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活的教育”的主张,从此,“活的教育”就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无论是他提出并努力实践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还是民主教育、创造教育,都是在他这一核心思想指引下的探索和实践。[1]重温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令我们惊喜的是,这一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教育思想与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十分吻合。陶行知先生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随时随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育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引自《活的教育》,以下未标注的陶行知先生的言语均引自该文)。[2]这些论述,生动地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成为指导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用什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什么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对象的心灵成长和本领生长。根据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应该用“活”的内容去教“活”的学生。什么是“活”的内容?就是“能引起活泼的精神”“很有趣味”“可以引起快乐”的内容;何谓“活”的学生?就是“有需要”“有能力”“秉性活泼”“进步快些”的学生。根据陶先生所描述的内容特征及其需要达到的目标,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活”的教材资源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挖掘。
一、“活”的精神资源——教学生学会做人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精神的教育,他说:“活的教育,有属于抽象的,叫作精神上的活的教育。”他认为“精神也有活有死”,活的精神是“最容易感动人的,能联络一切”。他希望“讲活的教育,也要把这活的精神当作活的教育的一件材料”。
应该说,语文教材一直不缺少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教材都注重思想性,语文教材强调“文以载道”“以德育人”。但是,从现实的教学来看,教材在使用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题过高,儿童领会不了;二是讲授过空,学生感动不了。二者结合,缺少了“活”力,影响到“活”效,造成了精神资源实质上的匮乏。如苏教版五(下)中《水》这篇散文,作者记述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家乡严重缺水,人们对水的渴望和珍惜的情景。文章写得很生动,笔调清新流畅,两处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不少教师将课文的主题归结为:“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一概括显得过于概念化,不能真正让五年级学生会心动情。笔者认为,这篇文章虽然写了因严重缺水,人们生活异常艰苦的情景,但全文却洋溢着一种乐观、昂扬的基调,写出了人们对水流的美好体察,还写出了母亲节约用水的智慧,因此,将本文的主旨概括为“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也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更为妥当,这是一种关于人生态度的概括,相信更能触动五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
可见,课堂教学中“活”的精神资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主题本身就是“活”的,教学中要发挥好“活”主题的作用;二是教材主题本身不那么“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其“活”的价值所在,放大其“活”的教学效果。
二、“活”的生活资源——使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关于“活的教育”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他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只有通过学习生活的内容,才能培养生活的能力和精神。那么,语文课堂能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活”的生活内容有哪些呢?
1.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资源
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因此,教材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儿童化的生活题材,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走,我们去植树》《雪儿》《赶海》等便是直接写儿童的生活经历,能直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教材中更多的是适合儿童阅读却并非直接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这些课文的教学应将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儿童品味语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生活情趣的资源
生活情趣,从美学上来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3]。通俗地说,是人对生活富有意味的爱好或追求。生活情趣有雅俗之分。语文教材中不乏反映健康、高雅生活情趣的作品,如老舍的《养花》、郑振铎的《猫》、季羡林的《夹竹桃》。可是,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虽没有直接表达作者的生活爱好,却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温情,反映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折射出高雅的生活趣味。如,《爱如茉莉》将父母之间的恩爱真情比作淡雅、纯净的茉莉花香,十分贴切,可以在学生心坎上种下美好亲情的种子;《我和祖父的菜园子》,回忆童年的“我”和祖父在菜园子里玩耍的往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田园生活丰富多彩的意趣和自由自在的洒脱;《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是一首格调清新欢快的儿童诗,主要描绘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可以让学生满怀激情地领悟到劳动给世界带来的美。这种种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文,能悄悄地教会学生珍视情感、善待生命、感念生活,享受作为人的自得和自信。
3.教会学生生活本领的资源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在他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学生学会生活本领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教学生生活实践技能,如《第一次汇款》《剪枝的学问》《信用卡》;教学生社会交往本领,如《谈礼貌》《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如《番茄太阳》《船长》《黄河的主人》;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夜晚的实验》《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的文字》。这些课文当然还可以开展其他角度的解读,但是,面对小学生,从提高其生活本领的角度予以理解,无疑是焕发教材“活”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活”的生长资源——让学生学会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天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毫无疑问,“活”的教育还是促人生长的教育。生长教育的关键是一个“长”字,既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促学生长,还要“揣摩儿童的心理”,“根据儿童的需要”,顺着儿童“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那么,怎样的教育资源可以促成儿童的自主生长呢?
1.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资源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现象的人文情怀的产物。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从小草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伟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从青蛙的叫声中联想到人们对丰收的美好向往;“水滴石穿”这一成语,是古人从水滴石穿这一自然现象中感悟到坚持到底就能成功的道理。这些联想、感悟,体现了人的精神力量,即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能量的综合,内在地反映了人对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因此,我们将这种力量称之为人文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各类课文的学习中“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4],其中“向往”“关心”“感受”等词,正是指对教材中自然、社会现象的主动的人文情怀。
2.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一个人成长的必备素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周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第一,从文章的标题处培养求异思维。如《詹天佑》一文,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标题,讲了詹天佑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爱国壮举。学完课文之后,有教师引导学生拟出一些新标题,并进行比较。学生稍作思考后便说出了“伟大的工程师”“京张铁路修筑始末”等课题。经过比较发现,以主人公的名字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崇敬之情;以“伟大的工程师”为题,突出了詹天佑作为工程师的伟大的一面;以“京张铁路修筑始末”为题,则突出了铁路修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二,从文章的矛盾处质疑问难。如《师生情》一文,学生在学习中对“他们提着一篮子鸡蛋,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产生疑问,既然是“急匆匆”,为什么后面用“走”,而不用“跑”呢?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一篮子鸡蛋代表着全班同学慰问老师的心意,几位同学急于把它们送给生病住院的老师,但又不能“跑”,因为天正下着雨,路上很滑,容易摔跤,一摔跤就会把鸡蛋打碎。可见,这里用“走”比用“跑”准确。
第三,从文章的结尾处展开想象。如《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是:“‘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结果到底如何呢?学生的思维这时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设想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去时,枪声响起,狼倒下了,原来是猎人及时赶到,救了小羊;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去时,小羊灵活地向旁边一闪,狼“扑通”一声掉到河里去了……学生设想的结果各不相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发展。[5]
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是为实现培养“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的目标服务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培养全面人才的思想出发,建构起“活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运用的遗产。“用活的东西去教”,是实施“活的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准确把握和开发利用多种“活”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体现“活的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参考文献
[1]何广余.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刍议.http://www. nttyw.com/dytd/ 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2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75-186.
[3]邓牛顿.说趣[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5]刘静,王宪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举隅[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