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时,用了16个字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这16个字里面,有8个字和“真”有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门课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特别需要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及《教育规划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意义重大。
我们为什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呢?说起这个话题,我想起了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姓廖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位很普通的老师,语文课讲得很朴实,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却让我受益很多。我觉得她的课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语文课。方法不一定多先进,理论不一定多高深,而是要符合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最近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听了贾志敏老师的好几节课,感到很亲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时代,再次让我感到了语文课的韵味。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可以称之为“本真”语文,我更将其缩写为一个字,就是“真”语文。语文教学有很多流派,诗意语文、青春语文、创造语文等等,无论是什么流派,只要真正接近语文教学本质的、真正回归语文教学原点的,就是“真”语文课。
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深化课程改革,我认为改革不是一定要出新的东西,改革也不是要把现在的一切一定要改掉,最深刻的、最难的改革就是回到历史和事物的本来面目上去。什么是本真语文教学?真需要一个大讨论。我认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形态、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等方面,都值得研究。我认为至少在教学环节的如下三个方面体现一个“真”字:就是老师的讲要真讲,学生的学要真学,评课者的评要真评。真讲、真学、真评。在这里,我协同贾志敏老师,以及参加这此研讨观摩活动的全国十四省三十二所学校,一起发布《聚龙宣言》,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教育规划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贯彻到语文教学中来,倡议一种本真的语文教学,并且真诚地呼吁所有语文教学的有识之士加入“什么是真语文”的大讨论中来,希望大家在讨论中献计献策,一节课、一个课堂教学的小细节、一位老师,都可以成为我们讨论的内容,总之,让我们共同回到一个字上来——真。
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师不真、研究者不真、评价者不真;方法不真、技巧不真、考试不真,最后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也跟着不真。这是误人子弟啊。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于这个问题的讨沦有很多。但在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语文是什么?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综合的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上。语文老师讲语文,从字、词、句、篇、段入手,就是贴近了真语文,这是生物老师、自然老师、历史老师都无法取代的。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老师好心好意地做了好多好多根本不是语文该做的事情,比如讲麦苗跟谷穗的区别、讲大象的身体结构、讲各种自然现象等等,这些不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我认为人文性是融在工具性里面的,如果没有了工具性,何淡人文性?还有一点很可悲的是,有些语文老师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大谈人文性,单纯地把课文的意义拔高,认为那就是人文了,其实,恰恰相反,把语文的工具性运用好了,人文性自然就蕴含在里头了。再举一个教学手段方面的例子。在听了很多课以后,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教学要慎用PPT。现在很多流行的东西害了语文教学,毁了语文教学,其中就包括PPT和其他多媒体设备。我说是慎用,而不是不用,就看以谁为主体,看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是到位。比如有的老师用投影设备展示学生的写字作业,并纠正了字的写法,这就叫适当运用。
把真语文教学的理念落实到位,需要从很多细节处着手,最重要的首先就是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我们希望通过真语文的大讨论,能够把一些理念讨论清楚,把一些做法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在此,我提出如下三个教学理念,算是我个人参加到真语文教学大讨论的开篇,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讨论。
一是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举一个例子来说,我特别反对学生拿腔拿调地朗诵。贾老师讲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他经常在课堂上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说、如何读,他的观点是让学生好好说话,不拿腔拿调、不装腔作势、不摇头晃脑。我认为这是对的。朗诵艺术是另外一个概念,那是学生业余爱好,我们千万别把业余爱好的一少部分人或者极个别的人掌握的东西拿到语文课堂上来。语文课不是艺术课。二是语文课上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我看到很多公开课,老师对学生太要求整齐划一,甚至跟军营似的,齐刷刷地一起起立一起坐下。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限制太多,学生40多分钟一直是僵持地坐着,不仅难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希望我们老师的观念能够开放些,心胸能够再宽广些,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允许学生跟别人不同,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进一步,是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作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三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我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增加一点社会责任感,增加一点崇高的使命感,增加一点远大的理想感。虽然我们的老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应该想想: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背几个字词句段,更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会考试的机器。语文是最能培养未来人才的一门课程。语文课太丰富了,太有魅力了,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但是又不要被教材所困,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语文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
我再次诚恳地希望,真语文教学能够不再仅仅是一个流派,不再仅仅有几个代表人物,不再仅仅是几所学校的研究,而是能够成为全国学校、全国语文老帅的一种共识,一种普遍。我相信,在那时候,中国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是一番新景象。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