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9期 ID: 358464

[ 陈明华 文选 ]   

语文,我主张享用

◇ 陈明华

  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盎然生机和勃勃活力,—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思想眷注和内在安排。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思想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它,不再是一种应试“利用”的敲门砖,它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时下,语文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二是记忆,三是应考。语文教育沦落为一种技术、一种伎俩,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语文人失去了一种专业诉求和专业精神:没有爱,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没有敬重;没有以从容的心态去读读永恒与无限,读读信仰与孤独,读读神秘与本体,读读灵魂安妥与终极关怀;没有以责任的肩膀持守一个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贞立,因而没有了道德迷失和权力献媚下自己的焦灼和唾弃。
  课改已经进行了近十个年头了,不少基层语文人大兴“学舌”之风,开口“建构主义”,闭口“后现代主义”,跌入了西方理论的“迷魂阵”,抛弃了“以心契心,以言传言”的语文的享用和工艺。在“人文”“文化”的大伞遮蔽之下,抛弃语言,天马行空,泛泛而谈,课堂成了道德的说教,成了人文的“水煮”。 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思想、精神和文化,有如一颗葡萄树没有了支架,葡萄树就只能匍匐于地并最终和它珍贵的果实一起烂掉。尽管,我们的学生记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培根还有一句名言:“知识在书本之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
  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传统的享用工艺,不在语言的深层区开垦,就失去了“存在的家园”和“精神的寓所”。语言之于人,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唯一本质是: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是一种文化的生物。语言的成长意味着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 没有研的教学,没有深度问的教学,没有悟的教学,见佛烧香,见官就跪,照本宣科,让思想退避三舍,那些蕴含创造灵感和充满“惊讶感”的想法就成了痴人说梦了。
  在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反思和剥离之后,我努力使自己的语文实践根植于一种诗意互动、文化浸润、智慧启迪和审美观照之中,根植于汉民族语言的灵魂与精神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母语的“根”和“翅膀”。
  语文,我主张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