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缘起】
自2008年起,名著阅读成为江苏省文科生的高考加试内容,2009年开始计入总分,因此,名著阅读已成为文科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紧、内容多的缘故,一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然而,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的自主阅读兴趣,远远超过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主要原因是,鲁迅小说语义丰富,主题含蓄深刻,不易看懂。
笔者忖度,学生之所以有上述想法,是因为对鲁迅其人和创作小说的思想缘由不了解所致,而能反映鲁迅思想演变和创作动机的《(呐喊)自序》一文,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对鲁迅及其小说的隔阂,然而,不知何故,苏教版并未收录此文,那么补上这一课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教学准备】
课前,交给学生两个任务:一是全书的阅读,即利用课前一至两周时间,粗读《呐喊》中的所有篇目,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二是笔头作业,写出对鲁迅的认识和阅读过程中感到疑惑的地方,字数不限,形式不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要想真正理解鲁迅及其《呐喊》,就必须从其序文入手。因为序文往往交代写作的缘由和经过。先生一生很少谈及自己的创作,偶有所作,便弥足珍贵。因此,《(呐喊)自序》就是我们解读先生小说的一把弥足珍贵的钥匙。老师将同学们提的问题归纳为三个主要问题,这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
二、教学活动
问题一:鲁迅先生为何会走向文艺创作的道路?
师:记得一位文学前辈曾把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另一类是“回忆的”,这是很有道理的。有的研究者认为,“鲁迅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理活动和自身灵魂的直接投影”,或者说“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最丰富”,这些论断都可以从鲁迅说的“写梦”“回忆”里找到依据。请学生齐声朗读《(呐喊)自序》第一段,思考一下,文中的梦具体指的是什么?鲁迅年轻时代做了哪些梦?
生:“好梦”在该文中是一种比喻说法,是鲁迅年青时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理想。因为在当时的理想未能实现,后来回忆起来,就如梦幻一般,所以称之为“梦”。从文中看,先生年轻的时候做过三个梦:第一个,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第二个,离开祖国到日本学医。第三个,弃医从文,用提倡文艺来启发人们的觉悟。
师:少年时代的鲁迅遭受过两次重大的人生打击。一是祖父周介孚因科场作弊案入狱,年少的鲁迅避难于乡下:二是父亲因生病被庸医所害,家道中落,感受侮蔑。请一位同学将相关文字读—下。
(生读,从“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到“……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从“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到“…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师:避难于乡下的经历,使先生有机会接触了农村社会和劳动农民,使他有了最初的反封建思想,这段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而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年仅12岁的鲁迅不得不在四年的时间里,几乎是每天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歧视和侮蔑。这段经历深深地刺激了鲁迅的思想,使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并开始憎恨自己熟识的本阶级,从而萌发了强烈地反抗情绪,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样鲁迅就到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洋务,做起了他的维新报国梦(实业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报效国家。
师:科学救国,几乎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起点。以上是第一个梦产生的两个动因。那么第二梦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破灭的?
生:动因主要有三个:(1)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2)希望平时用医学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3)战时“便去当军医”,无论平时战时都可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生:破灭的原因,书上是这样说的:“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先生便有了这样的认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先生决定弃医学文。
(师提议:齐读这两段话。)
师:是的。幻灯事件,使鲁迅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人更缺乏的还不是强壮的体魄,而是健全的精神。于是,鲁迅转而深沉地思索着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终于在1906年春终止了仙台学医,回到东京从事文艺事业。在东京,他遇到了一生的挚友许寿裳。据他回忆说:“在日本东京,他们之间常常谈及三个关联的问题:(1)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2)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甚至把它贴于床前,朝夕相看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强烈地反映了他推动中国社会改革的要求,奏响他一生创作主题的主旋律。
师(小结):鲁迅的三个“梦”是连续性的,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产生的基础,并随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第二个梦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而推动梦一个接着一个产生的原动力,就是贯穿于先生一生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精神。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到日本仙台作的《自题小像》中得到进一步论证。
(请学生们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读这首诗。)
师:先生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忧思,流露出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了心中的某种寂寞,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问题二:鲁迅创作小说的基本模式和共同特点是怎样的?
师:应该说,幻灯事件对鲁迅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他终生无法摆脱。细心的学生在阅读鲁迅小说时,有没有发现,“示众”,即“看”与“被看”的人物关系,是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
生:经老师一点,我想到了《孔乙己》中的“被看人”——孔乙己,看客——咸亨酒家的“短衣帮”。“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
师:何止《孔乙己》,许多小说都是如此。大家一起找找。
生:“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i颈部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药》)
生:“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阿Q正传》)
生:“‘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一般的声音…”(《阿Q正传》)
生:“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示众》)
生:“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示众》)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鲁迅小说的共同特点有哪些?请同学们朗读鲁迅与金心异的一段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同学们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先生创作小说的三要素的共同特点的吗?请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
师(小结):先生关于“铁屋子”的比喻,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社会的黑暗浓重和国民精神的麻木有了深刻认识。他曾经说过“在中国连搬一张桌子也要流血”,更何况启蒙、改革?先觉者的主张,往往不为周围的人们理解,这是寂寞的根源,也是改革者的悲哀之处。对这一点的认识,尤其重要。因为这成为鲁迅小说的一个共同特征,即“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的改造国民性的创作动机。
鲁迅小说“周围的冷淡气氛使人如坠冰窟之中”,这是不少学生在阅读《呐喊》时感到困惑的地方,现在是不是有所理解了。
(同学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问题三:鲁迅为何将它的第一部小说集取名为《呐喊》?
师: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先生最终认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但正当他满怀热情地筹办“新生”杂志时,发生了什么情况?鲁迅的思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由于撰稿人打退堂鼓,出资人逃走,主办人“都为各自的命运所驱策”,《新生》还没出版就流产了。它使鲁迅弃医从文之梦又如肥皂泡般破灭。
生:《新生》的夭折,特别是对启蒙者的呐喊“既非赞同,也无反对”的“无反应”,对于鲁迅的心灵的打击是相当大的。由此产生对自身的“反省”:“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由此感受到了毒蛇般缠住灵魂的“寂寞”与“无端的悲哀”。
(指导学生齐读)“独有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师:但先生绝不是消沉、颓废,这种寂寞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体验和长期的思想准备,才写出了《呐喊》这样振聋发聩的作品。那么,“寂寞”而“失望”的鲁迅又为何要“呐喊”呢?是“金心异”约稿的缘故吗?
生:不是。文中交代的清清楚楚:“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生:还有,先生虽然认为“铁屋子”是“万难破毁”,他仅仅表达的是革命的艰巨性,但他心中的“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通过文艺创作来唤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产生毁坏这个“铁屋子”的希望。这也是文章开头说的“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为了唤醒麻木的人们,这就是鲁迅写作《呐喊》的两个原因。下面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呐喊·自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也让我们看见了青年时代鲁迅苦苦追求人生理想的坎坷经历。同时,可以看出,鲁迅是从救国救民出发来从事文艺活动的,因此他的视点极高,思想深邃,作品有深厚的思想力量。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难道不应该倾注更多的阅读时间和热情吗?
课后请同学们细读《呐喊》,加深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长期灌输式的传统教育,使得学生脑海中的鲁迅,基本是冷峻、平板和陌生的形象,这也是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呐喊·自序》的解读,鲁迅少年时代的家庭生活的落败,求学时代梦想的破灭,青年时期追求的挫败……在品读过程中,鲁迅身上表现出来的对救国救民道路百折不挠的追求和对理想终生不渝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位学生,就这样,鲁迅形象以其丰富的层次,极其厚重的力度,如雕像般地树立起来。亲其人,才会爱其书;亲近鲁迅,才会走进《呐喊》。课后,学生阅读、研究《呐喊》的兴趣陡然增强,也许这就是本堂课的教学原旨吧。
当然,鲁迅及其《呐喊》是一部需要终生阅读的大书,一堂课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况,这堂课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探讨还只是浅层次的。除了借助序文,我们还采用其他方式。譬如,利用阅读课、自修课,开展专题讲座和播放与作品有关的影视作品,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