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40

[ 曹建召 文选 ]   

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

◇ 曹建召

  (一)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历经百年的语文学科可谓步履维艰,推进缓慢,原因在哪儿?陆俭明的《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一文对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反思,认为语文学科存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科定位不明确;二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文不理想;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测试与评估不科学。作者对上述症结作了详细分析,引述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基本原理,任务课程都可以归结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方面。结合这四个方面,《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一文提出的四个问题可以归结为:课程目标问题、教材组织问题、课堂教学问题、测试评估问题。作为一名语言学的著名学者,陆俭明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位
  作者认为:“关于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加之传统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在区分了母语的“学得”和“习得”后,作者指出: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具体包括: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语文能力”、“文学素养”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语文能力”。对此,作者提出了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为的听说读写范畴,认为“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第二,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以来沿袭文选型的思路。“所选的课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导致了“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尽管当前语文教材实现了“一纲多本”、“编审分离”的原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编写的内容,但目前各版本教材中雷同的篇目非常之多,教材编写的体例大同小异,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还未达到。为此,作者认为:从小学到高中,必须把“要符合童心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能启迪学生对未知的追求、对语言美的感悟”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所选的课文(不求全部,但求多数课文)应该是: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在语言文字上,得经得起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内容上说,能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关于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把课文讲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须改变课文讲解跟语文实践脱节,跟语文知识讲解脱节的做法。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包括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句式的运用等。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最后指出: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运用和语文知识的讲解,把“为什么”“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讲清楚了是会让学生得到实惠的,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这样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第四,关于测试与评估
  对于“目前高考存在不科学的倾向”的问题,作者一笔带过,没有做全面的分析,只是提供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性思考,如把“把考客观性字词,改成规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写多少个错别字就要扣多少分”、“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等。
  总体来说,文章尝试从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测评四个方面来剖析语文教学现状,虽然有些思考和讨论还可作具体分析,但对语文教学的把脉是准确的,为语文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新鲜的思路。
  
  (二)
  
  【评议论文】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然而这却引起了种种误读,导致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语文实践有三种类型: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带有自然学习性质;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
  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有学理的解读,有想当然的根据个人理解的解读。一提到“语文实践”,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学生自主进行的有关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语文课程何为,教材何为,教师何为?王荣生的《解读“语文实践”》一文从学理上给“语文实践”作了深入阐释。
  从研究方法上,作者不作笼而统之的空谈,而是首先确定问题的边界,区别了语文学习的“社会通道”和“语文课程”,把问题定位在“作为基础教育一个相对独立领域的语文课程问题”。其次,划分了讨论的层面,即“语文实践”有不同层面的语文实践,是课程目标层面,课程内容层面,教材内容层面,还是教学内容层面?由于各个层面所涉及的主体不同,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的理解,作者认为,如果主语是学生,那么无论强调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在我们所设定的问题边界(语文课程)中,“主要途径”均指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时间。如果主语是语文课程,那么就要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文章对于作为教学内容“语文实践”作了详细而周密地阐释:如果语文课程专家没能提供足够的课程内容,或者竟然不能提供,如果语文教材专家所编制的教材不足以使用,或者竟然没有提供“用什么去教”的建议,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承担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材编制的工作。这其实是对目前“语文实践”在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中状态不佳的反思。
  这里,作者区别了三种类型的语文实践:第一,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这种实践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这种处置方式实际上是使语文课程内容直接融化为语文教学内容。其致命的软肋,那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第二,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教材内容或教学内容本身潜藏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直接转化为实践能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处于语识状态,而学生处于语感状态。第三,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文章区别了三种不同的知识系统:学生系统、教学工具系统和教师系统。“语文实践”性知识,如何由教师系统向学生系统转化呢?一是让学生体悟的相应实践活动,进行潜藏式的教学;二是把知识设计为培养该能必需的最低量的知识,进行明示式的知识教学。文章最后指出,原则上应该三花齐放、三元并呈,而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当前某些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将“语文实践”狭隘地等同于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在张扬语文实践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斥语文知识,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这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历经百年的语文学科可谓步履维艰,推进缓慢,原因在哪儿?陆俭明的《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一文对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反思,认为语文学科存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科定位不明确;二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文不理想;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测试与评估不科学。作者对上述症结作了详细分析,引述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基本原理,任务课程都可以归结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方面。结合这四个方面,《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一文提出的四个问题可以归结为:课程目标问题、教材组织问题、课堂教学问题、测试评估问题。作为一名语言学的著名学者,陆俭明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位
  作者认为:“关于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加之传统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在区分了母语的“学得”和“习得”后,作者指出: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具体包括: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语文能力”、“文学素养”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语文能力”。对此,作者提出了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为的听说读写范畴,认为“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第二,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以来沿袭文选型的思路。“所选的课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导致了“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尽管当前语文教材实现了“一纲多本”、“编审分离”的原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编写的内容,但目前各版本教材中雷同的篇目非常之多,教材编写的体例大同小异,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还未达到。为此,作者认为:从小学到高中,必须把“要符合童心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能启迪学生对未知的追求、对语言美的感悟”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所选的课文(不求全部,但求多数课文)应该是: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在语言文字上,得经得起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内容上说,能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关于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把课文讲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须改变课文讲解跟语文实践脱节,跟语文知识讲解脱节的做法。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包括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句式的运用等。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最后指出: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运用和语文知识的讲解,把“为什么”“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讲清楚了是会让学生得到实惠的,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这样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第四,关于测试与评估
  对于“目前高考存在不科学的倾向”的问题,作者一笔带过,没有做全面的分析,只是提供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性思考,如把“把考客观性字词,改成规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写多少个错别字就要扣多少分”、“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等。
  总体来说,文章尝试从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测评四个方面来剖析语文教学现状,虽然有些思考和讨论还可作具体分析,但对语文教学的把脉是准确的,为语文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新鲜的思路。
  
  (二)
  
  【评议论文】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然而这却引起了种种误读,导致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语文实践有三种类型: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带有自然学习性质;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
  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有学理的解读,有想当然的根据个人理解的解读。一提到“语文实践”,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学生自主进行的有关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语文课程何为,教材何为,教师何为?王荣生的《解读“语文实践”》一文从学理上给“语文实践”作了深入阐释。
  从研究方法上,作者不作笼而统之的空谈,而是首先确定问题的边界,区别了语文学习的“社会通道”和“语文课程”,把问题定位在“作为基础教育一个相对独立领域的语文课程问题”。其次,划分了讨论的层面,即“语文实践”有不同层面的语文实践,是课程目标层面,课程内容层面,教材内容层面,还是教学内容层面?由于各个层面所涉及的主体不同,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的理解,作者认为,如果主语是学生,那么无论强调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在我们所设定的问题边界(语文课程)中,“主要途径”均指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时间。如果主语是语文课程,那么就要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文章对于作为教学内容“语文实践”作了详细而周密地阐释:如果语文课程专家没能提供足够的课程内容,或者竟然不能提供,如果语文教材专家所编制的教材不足以使用,或者竟然没有提供“用什么去教”的建议,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承担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材编制的工作。这其实是对目前“语文实践”在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中状态不佳的反思。
  这里,作者区别了三种类型的语文实践:第一,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这种实践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这种处置方式实际上是使语文课程内容直接融化为语文教学内容。其致命的软肋,那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第二,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教材内容或教学内容本身潜藏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直接转化为实践能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处于语识状态,而学生处于语感状态。第三,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文章区别了三种不同的知识系统:学生系统、教学工具系统和教师系统。“语文实践”性知识,如何由教师系统向学生系统转化呢?一是让学生体悟的相应实践活动,进行潜藏式的教学;二是把知识设计为培养该能必需的最低量的知识,进行明示式的知识教学。文章最后指出,原则上应该三花齐放、三元并呈,而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当前某些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将“语文实践”狭隘地等同于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在张扬语文实践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斥语文知识,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这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