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41

  

关于孔子与《论语》的问答

◇ 韦志成 卢 欢

  最近,我在湖北省图书馆讲了两次《孔子的人格魅力》,受到听众的欢迎。其间有我40年前的学生20多人来听课,给我献了鲜花和祝词,还有我的老师程定远先生莅临指教,这些给我莫大的鼓舞。不少听众在互动中提了不少问题,表示对孔子和《论语》有极浓厚的兴趣。后来,卢欢同志采访了我,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均为卢欢问,我答)。
  问:《论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人褒贬不一的评价。您对《论语》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答:我认为《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第一书。它全面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奉献给人类最灿烂的文化经典,展示了儒学仁、礼、乐的思想体系;它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思想元典,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恭、敬等丰富的思想,莫不来源于此;它是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智慧宝典,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状态、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莫不定型于此。它的力量,鼓舞着中华民族战胜数千年来的天灾人祸,铸就了民族的脊梁。它的思想,影响到中国社会,并且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民俗习惯的准则,启迪着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它的语言,规范着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问:一提起孔子,一般人把他当作圣人、道德圣贤,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您觉得孔子是不是还有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个性化的一面?
  答:孔子他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是,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他的家庭“贫且贱”,没有条件上官府学校。他绝对没有上过重点中学,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读过硕士,更没有读过博士、博士后。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6》)。他做过“委吏”,仓库的保管员;他当过“乘田”,牧场的放牧管理员,放牛娃和牧马人;他还做过“儒”,当吹鼓手,为人司仪,替人家办理丧事(《述而·9》)。孔子就是这样在人间这所社会大学里,勤奋地学习,使他迅速地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博学多艺的人。一部《论语》凡20篇,486章,有15918个字,贯穿始终的是学习之道。《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了人生在世学习第一的观点。孔子是古今中外好学、善学、学有所成的榜样。总结一生学习的收获,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告诉我们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学习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只有学习的精彩,才有人生的精彩。最终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由一介布衣成长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
  问:您讲的题目是《孔子的人格魅力》,您觉得孔子的人格品质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呢?
  答:孔子一生活了73岁,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他的人格内容相当丰富,他人格中最为突出的几个亮点是:“学而不厌”的自立自强,“修己以敬”的人生追求,“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铮铮风骨,“仰之弥高”的圣洁师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搏精神,构成了他人格主旋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感动了历史,感动了现实,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我相信必将感动人类的未来。
  尤其可贵的是,晚年修订“六经”,使他坚忍不拔的人格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光华。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修订“六经”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根据司马迁实地到曲阜考察研究,《史记·孔子世家》确认,孔子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六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后,确凿无疑地作出结论:“孔子非常博学,收集鲁、周、宋、杞等故国的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教本来,讲授给弟子们。”(《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70页)这说明孔子编著六种教材的确是事实,是不争的事实。孔子取来古代文化精华,编写“六经”,薪火相传,使其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品。就是因为孔子整理文化典籍,才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问:您对在《百家讲坛》靠讲《论语》心得而大红大紫的于丹老师有何评价?
  答:于丹讲《论语》心得,讲得确实不错,她的每一讲我都认真地收看了。她的心得对人有启发,对人的心灵具有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她采取的是“六经注我”的方法,很有创造性,感情充沛,语言优美,但有的地方解读欠准确。
  问:于丹老师的节目和书之所以受到很多人欢迎,有人说是因为人们感觉到孔子的思想能为21世纪的人提供精神支持和营养。您觉得是这样吗?也有人推崇孔子,原因是觉得现在缺少他这样的精神代表。您认为孔子在今天可以起到精神代表、指引人前进的作用吗?
  答:当前,我们的现代文化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孔子精神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代表,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弘扬,确实可以起到精神代表和指引人们前进的作用。
  问:如今,被多次抛进历史垃圾堆的孔子又变成了宝贝,中国兴起了“孔子热”、“《论语》热”,您对最近大半年来的“《论语》热”现象怎么看?
  答: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历经磨难,受到五次大的冲击: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不仅焚烧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而且坑杀了460多名儒生;二是佛教东传的冲击与本土道教、魏晋玄学的挑战;三是明清西洋思想、知识与信仰的涌入;四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批判;五是“文化大革命”的彻底清扫,要把孔子打入十八层地狱,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这些无不说明孔子与儒家多灾多难。但是,这些毁灭性的荡涤,都没有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打垮,并没有改变孔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和儒学作为“显学”的文化价值,它始终操控着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话语,象征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足见真理的力量是不怕批评的,也是批评不倒的。
  当前的“《论语》热”现象,说明国民需要传统文化的营养,心灵需要滋补的鸡汤,《论语》就是最好的心灵鸡汤。
  问:我们从“《论语》热”中需要反思什么吗?
  答:从“《论语》热”现象中应该反思的是,当我们吃着外国的肯德基和汉堡包时,不要忘了我们自己还有营养丰富的燕窝和鱼翅。
  问:作为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学的专家,您所了解的现在实施课改后的中学课堂上,讲授传统经典作品的方法有什么改进吗?具体到《论语》呢?以前怎样讲?现在呢?
  答:课改后中学语文课堂上,阅读传统经典作品的方法有很大的改进。具体到阅读《论语》,以前只是寻章摘句,学几则孔子的语录,读读讲讲了事。现在阅读《论语》分量增加了,选读的是完整的章节。学习时注重三个结合:诵读与思考结合,学习《论语》与学习孔子结合,现实与历史结合。
  问:现在的中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是什么态度?课堂之外有兴趣做更多的了解吗?
  答:现在的中学生对孔子很崇敬,觉得孔子确实是一个伟人。学生对学习《论语》很有兴趣,主要是他们觉得孔子的语言简练、朴实,很有哲理性,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很有指导作用。
  问:大学的公选课中,大学教师会从哪些层次上来讲授孔子和《论语》?一般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
  答:据我所知,大学的公选课中,许多大学没有开“孔子与《论语》”,也许是大学课程太多,学生们忙得很,顾不上学习“孔子与《论语》”。
  问:您能谈谈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吗?
  答:好的。当年,孔子寻访列国诸侯历经磨难时,曾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7》)现在孔子及其思想早就飘洋过海,倍受尊崇,他的仁德思想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孔子的影响遍及世界,儒学研究深入人心。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高举孔教精神,他们办孔子学校,学习儒家著作,经济、教育、军事等无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街道、商店、招牌等,到处是孔子和《论语》中相关的名称,孔子思想促使他们的经济腾飞。这半岛的儒情,东瀛的儒声,南洋的儒风,形成了史无前例的东亚文化圈,孔子思想就是这个文化圈的灵魂。
  据科学史专家英国李约瑟研究,孔子及其儒学公元2世纪就传入欧洲,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带到欧洲,对英国、德国、法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把《赵氏孤儿》翻译为《五幕孔子伦理剧》,宣传孔子思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革命的一个重要条件。17世纪德国人认为影响世界的有100个名人,孔子首推第一,所有的宗教信仰皆不如孔教,因此他们学儒学、做儒生,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美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自从他们认识了孔老夫子后,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卫三畏说:“孔子的著作和希腊罗马的哲人相比,它的总兴趣是良好的。孔子的思想在应用到他所处的社会,则体现出优越的实用性质,这一点超出了西方的哲人。”1843年,美国人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孔子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吸纳世界新老政要、社会名流等参加,推动世界尊孔运动,将孔子诞辰定为世界教师节,成立孔子大学,孔子图书馆,还成立了许多地方上的尊孔组织。美国中部大峡谷的两座山命名为孔子山和孟子山,儒家的两位泰斗巍然屹立在美国的土地上。在美国的许多城市里,都矗立着孔子的高大塑像,如旧金山的公园里也有一尊孔子像,吸引着人们伫立瞻仰。
  国际儒学研究会定期举行学术活动,探讨儒学的现实作用。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议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宣称:“如果人类在21世纪要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人民日报》1995.6.30.第11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西方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无法克服思想信仰的危机,认识到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才是疗救的药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泰勒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于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正式批准在全世界设立“孔子教育奖”,褒奖世界上对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目前,中国在对外交流中,以学习汉语为主体、传播中华文化的教育学院,命名为“孔子教育学院”,遍布世界有170多所,方兴未艾,孔子之光照耀全球!
  如今,来到曲阜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的神情严肃、庄重,好像在寻觅着什么,又好像领悟了什么,表示了对孔子的无比崇敬。
  
  [作者通联:江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