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52

[ 张德勤 文选 ]   

多一个视

◇ 张德勤

  教过几年初中语文的教师,想必对《分马》这篇课文并不陌生。该课文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其中老孙头这个人物个性鲜明,尤其让人喜爱,他风趣幽默,聪明睿智,是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喜剧人物。
  长期以来,各种教参、资料及教学人员无不众口一词地认为老孙头圆滑世故、自私落后,是个正在觉悟的农民形象。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老孙头在分马、换马过程中表现出的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等。笔者以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不妨就《分马》这篇课文并结合《暴风骤雨》这部作品来多层面、多角度地重新审视一下老孙头其人。
  
  视角之一:分马排号是衡量先进的标志
  
  分马是按号排序,由小号到大号,依次让号主到马群中挑选自己相中的马。元茂屯有三百来户人家,老孙头排在第8号。《暴风骤雨》第二部第十八章清楚地交代,这个排号顺序是全屯子人,通过逐一比较、公议排定的,它综合了家庭出身、思想觉悟、个人品格以及对革命的贡献等诸多因素,号头越靠前就越先进、对革命的贡献越大。例如,1号赵大嫂子是烈士赵玉林的媳妇;2号郭全海,共产党员农会主任,雇农出生;3号小猪倌是孤儿;后面依次是白大嫂子、李铁匠、老田头、老初、老孙头……在元茂屯老百姓眼中,他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人品”,又苦大仇深,在土改运动中都很积极。而真正自私落后的老王太太就只能排在尾号了。单凭分马排在第8号就足以证明老孙头是先进、积极的。
  
  视角之二:分马“心口不一”有其隐情
  
  老孙头在分马过程中给人的感觉确实是“心口不一”。分马时,老田头问他:“你要哪匹马?”他说:“还没定弦。”其实他早就相中了那匹“栗色小儿马”,所以按号刚刚叫到他的名字,他就“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小儿马。他说“还没定弦”,是怕排号在前的人抢先挑走他相中的马。元茂屯的人当然知道,老孙头这个老车把式识马,他看中的马肯定是最好的马。所以老孙头对老田头及在场的人说谎是有其隐情的。他是个赶了29年大车的老贫农,却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牲口,可以说他对马的感情是射手对良弓的感情,是骑士对宝驹的感情。他识马、爱马、更想拥有自己的马,因此这眼看到手的小马驹是万万不能让别人抢走的,宁可在全屯人面前说点谎,丢点面子,乃至出点洋相,也要把心爱的马弄到手。其实他在帮2号郭全海挑青骒马时,就为自己挑小儿马埋下了伏笔。因此说,老孙头分马时的“心口不一”纯碎是一种人之常情,不能误认为他落后自私,他的种种表现,幽默中隐含着睿智,让人喜爱。
  
  视角之三:换马“言行不一”实属无奈
  
  老王太太不乐意自己分的热毛子马,于是郭全海召集积极分子商量如何解决这件事,老孙头也在其中。他“慷慨”地表示“倒也乐意换给她(老王太太)”,不过又绕上一句“就怕小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乐意”是勉强的,“倒也”才是他舍不得的实情。当老王太太真的向小儿马走来时,他“神色慌张”,全然不顾先前对“玉石眼”的夸耀,说是“破马”。老王太太摸马时,他又“嚷”起来,用“踢”来吓唬她,甚至顾不上面子,把刚才被小儿马摔下来的事也说了,目的就是打消老王太太换马的念头。老孙头这时表现出的“言行不一”,说白了,就是不想把马换给老王太太,但又不能丢掉“积极分子”的本色。这确实让他无奈,让他左右为难。为此,我们如果草率地认为老孙头自私落后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他爱马,更怕失去心爱的马(这一点在上文视角二中已作了分析)。再者,我们也不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普通农民,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刚刚翻身解放的老贫农。所以从根本上说,老孙头不自私落后,而是先进积极的农民代表。
  
  视角之四:三次分物其言行可圈可点
  
  《暴风骤雨》这部作品中先后三次描写到农民分配胜利果实的场面,次次都有老孙头的精彩表现。第一次分配胜利果实是斗倒大地主韩老六之后(第一部第十八章)。在一堆一堆、一列一列的衣裳杂物中间,郭全海问他要领啥?老孙头满脸笑着说“配啥要啥”,“眼睛却骨骨碌碌地老瞅着马圈”说:“我要那四条腿子的家伙,……我赶了半辈子外加半辈子的大车了,还没养活过牲口。”他什么衣物都不希罕,一心要马,可见他对马的钟爱。这与后面分马中的表现是十分吻合的。第二次分物是挖出杜善人之后(第二部第二十三章)。分配的果实比往年丰富十倍,老孙头忙着为别人挑这拣那,最后自己却领回一副棺材劈开做了凳子。可见老孙头是无私高尚的。第三次分物就是“分马”。
  纵观三次分配果实中老孙头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分物他没有一点私心,第三次分马怎会一下子冒出了私心?仅凭他挑好马、不愿换马就认为他自私落后,显然是片面的、孤立的、站不住脚的。他不爱衣物,一心向着别人,其言行可圈可点,是十足的毫无私心可言的先进分子。
  
  视角之五:对敌斗争亦勇亦谐
  
  《暴风骤雨》以土改运动为背景,阶级斗争尖锐复杂,阶级敌人有明有暗,十分狡猾。在这场生死搏斗中,老孙头充分展示了他亦勇亦谐的斗争策略,巧妙地挖出一连串隐藏很深的大祸根。
  斗韩老六,他积极协助工作队发动群众。唠嗑会上,他就做了一篇包含很多新名词的演说:“咱们都是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就是勇敢分子,遇事都得往前站,不能往后撤。要不还能带领上千的老百姓往前迈?……咱们走的是不是革命路线?要是革命路线,眼瞅革命快要成功了,咱们还前怕狼后怕虎的,叫什么思想呢?”在他的影响下,大伙怀着欢蹦乱跳的心情,终于斗垮了穷人的仇敌韩老六。抓张富英,老孙头和郭全海、老初做清算委员,彻底清理了“合作社”和张富英假农会的财产。查杜善人,老孙头“使个巧计”,终于起出浮财和枪支。当人们从杜家女人身子里抠出金镏子来,他不无得意又风趣地说:“这不像金子,是黄铜吧,金子是甜的,黄铜是苦的,让我搁舌子尝尝。”
  勇哉!老孙头;谐哉!老孙头。他的勇使他一直站在斗争最前列,他的谐是一种大智,这种老江湖的圆滑正是对敌斗争所需要的经验和手段。老孙头的大勇大智迫使任何狡猾的敌人不得不败下阵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中,老孙头始终以先进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没有丝毫落后的影子,并不像教参、资料说的正在觉悟的农民形象,而是早就觉悟且一直觉悟着。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老孙头都实实在在的是一位风趣幽默且充满智慧的群众积极分子,这是无需怀疑和争议的。
  由此,我们也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别是长篇),不能静止地、孤立地只看节选章节,而要把人物放到整部作品中,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只有这样,分析出来的人物形象才是全面的、丰满的、正确的。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浒澪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