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47

[ 何汉池 文选 ]   

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

◇ 何汉池

  新课标下的文本阅读,重在欣赏、感受和体验。创造性阅读,就是让读者赋予文本以自己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敢于向作者挑战,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若仅仅停留在实读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跳出文本这个狭小的天地,进行合理演绎,拓展文本的外延。善于合理想象,挖掘作者的未尽之言,真正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一、允许多元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创造性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允许学生多元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以本为本,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综合地看问题,善于跳出文本看文本,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出现“自己”的声音。《五柳先生传》一直被认为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写的一篇自传。于是爱屋及乌,对文中的五柳先生也就称赞交口,褒誉有加。教该文时我来个反弹琵琶,要求学生找刺,说出对五柳先生的不喜欢之处。有同学说:孔乙己没名字别人都会给他取一个名字,五柳先生有“亲旧”怎会“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于情理不合。解释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他自命清高,流落乡野却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怕别人知道姓名败坏名声,于是三缄其口,死要面子,迂腐透顶。还有学生认为如果他真的很有学问,生活却过得穷困潦倒,岂不成了宣扬知识无用论的活生生的教材?岂不是对“教育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极大讽刺?其实归根结底,“不慕荣利”之类的表白不过是为了掩饰窘况,满足虚荣心的托辞。有学生认为五柳先生家贫却“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是多么的糊涂,会给自己及家里带来多大危害和苦恼。细细想想,学生的这些想法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何必固守陈说、按图索骥去框住学生的思维呢?
  
  二、倡导拓展外延
  
  语文学习基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拓展外延,以猎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得到更多的能力训练的机会。若仅仅从书本到书本,受书本束缚的话,那学生势必会成为井底之蛙,很难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智取生辰纲》课堂小结时,我对学生说:“作者施耐庵给梁山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都起了绰号(又叫浑名),除课文提到的人物外,你能否再举出几位,并说出他们的绰号?”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及时雨宋江,浪里白条张顺,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矮脚虎王英,母夜叉孙二娘……”学生一口气连说了二十几位梁山英雄的名字和浑号。“你能否说出这些英雄人物有关情节?”我趁热打铁。“林冲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夜宿山神庙……武松打虎,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学生争先恐后发言。随后,我要求同学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梁山英雄的性格特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展开讨论。学生见仁见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学内容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挖掘未尽之言
  
  作者的未尽之言,我们通常称之为“白”。它是指文本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文本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上去,从情境上去理解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去推敲它。如《故乡》中写道:“(他)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终于”一词,可见中年闰土的思想有一个斗争的过程,可文章没有说明。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想象,把这个空白点补出来。有同学说:“我和迅哥儿小时候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现在当了大官,我还能称他迅哥儿吗?不,绝对不能,还是称他为老爷吧!”有同学说:“我的家里穷得当当响,好朋友也不相干,我们已经不是同一等级的人了。再叫他迅哥儿简直不成规矩,我得恭恭敬敬地向他磕个头,叫他一声老爷才好。”学生的想象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与文本内容完全吻合。挖掘未尽之言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创造空间,促使他们能动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作者通联:湖北鄂州段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