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57

  

《狼》教学实录与评点

◇ 余映潮/执教 庞荣飞/评点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3: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4: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5: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
  生6: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评点】开篇就让学生“说”,这不仅仅只是文学常识问题,这样做颇有深意,有利于引导多向地感知课文,点明课文是经典的文言文小说,为后面“读”与“评”定下调子,埋下教学的伏笔。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教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上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大声地读起来。(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二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评点】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文字,有声有色地走进故事。好!不仅读原文,而且读注释,意在用注释去扫清原文的文字及其他知识障碍,形式看似“笨拙”,效果却不容忽视。两处朗读点拨,一是着眼于读出味道,一是提醒句子不能读“破”。读得流畅还不行,要求自读并读出味道,给本文的“读”竖起了“路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屏显)
  课堂智能练习。
  下发练习材料:
  《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  ) 倚(  )
  瞑(  ) 隧(  )
  ②指出含义:丘(  ) 犬(  )
  洞(  ) 隧(  )
  ③区别词义:去(  ) 股(  )
  盖(  ) 耳(  )
  ④解释意思: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
  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  ) 暇甚 (  )
  ②恐前后受其(  ) 盖以诱(  )
  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练习,这叫课堂智能练习。这份练习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一个组做一题。(老师将题目分到组)(学生开始做题,老师巡堂)
  师:第一组,哪位来?
  生1:我想到三个成语,第一个是“狼吞虎咽”,第二个是“狼心狗肺”,第三个是“鬼哭狼嚎”。
  师:写得好,少了一点。
  生2:我写了两个,一个是“狼子野心”,一个是“狼狈为奸”。
  生3:我写了一个是“豺狼虎豹”。
  师:这是一个短语,还有吗?
  生4:我加一个“引狼入室”。
  师:好。还有吗?想想看:乱七八糟,吃了酒之后,桌上乱七八糟……杯盘怎样?
  生5:一片狼籍……
  师:这个不是成语啊。你说……
  生6:杯盘狼籍。
  师:好,我们来对一下,其实,关于狼的成语很多:
  (屏显,学生读下列成语)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引狼入室如狼似虎鬼哭狼嚎
  师:绝大多与狼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好,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一小题,拼音……
  【评点】引导学生积累与“狼”有关的四字成语,点明与狼有关的词多为贬义。此举因类联篇,举一反三。语文课要重视积累,但积累也应懂得“发散”,抓住机缘。此处看似寻常,但若识得妙处,会让人懂得教学艺术常常就是对一个个生动细节的妥帖安排。
  生1:(生读出“窘”“倚”“暝”“隧”的拼音)
  师:对的,第二小题解释词语。
  生2:“丘”是山丘;“犬”是狗;“洞”是打洞;“隧”是从柴草堆中打洞。
  师:丘?
  生3:“丘”应该是小山。
  师:第二个词“犬”。你说……
  生4:“犬”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刚才老师讲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那里。“丘”,小山;“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好,第三小题,区别词义。
  生5:“去”是离开;“股”是大腿;“盖”是原来;“耳”是罢了。
  师:大家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去”是离,“盖”是承接上文表原因:“啊,原来是这样的”。第四小题是个双音节词,你来。
  生6:“少(shào)时”是一会儿,“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做假;“几何”是多少。
  师:有更正的吗?
  生7:我读的是“少(shǎo)时”不是“少(shào)时”。
  师:对,读“少(shǎo)时”,“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欺骗;“几何”是多少。第三题辨析多义词的意思,请你来。
  生8:第一个应该是神情的意思,第二个是想做或打算,第三个是威胁,第四个是敌人。
  师:请答第四题。
  生1: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贪婪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本文要揭示的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也高明不过人。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很重要,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叙议……,后面加两个字,叙议怎么样?(学生答不出)叙议结合。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议论结尾,点明主题。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好,接着往下走。
  【评点】教文言文,生字词怎么让学生熟悉、掌握,多读和解释仍是每节课不容忽视的“常规动作”。“盖”的解释很生活化,真是化难为易!“少(shǎo)时”的订正也很细致,这些细节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被提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3: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4: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5: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
  生6: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评点】开篇就让学生“说”,这不仅仅只是文学常识问题,这样做颇有深意,有利于引导多向地感知课文,点明课文是经典的文言文小说,为后面“读”与“评”定下调子,埋下教学的伏笔。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教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上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大声地读起来。(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二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评点】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文字,有声有色地走进故事。好!不仅读原文,而且读注释,意在用注释去扫清原文的文字及其他知识障碍,形式看似“笨拙”,效果却不容忽视。两处朗读点拨,一是着眼于读出味道,一是提醒句子不能读“破”。读得流畅还不行,要求自读并读出味道,给本文的“读”竖起了“路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屏显)
  课堂智能练习。
  下发练习材料:
  《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  ) 倚(  )
  瞑(  ) 隧(  )
  ②指出含义:丘(  ) 犬(  )
  洞(  ) 隧(  )
  ③区别词义:去(  ) 股(  )
  盖(  ) 耳(  )
  ④解释意思: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
  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  ) 暇甚 (  )
  ②恐前后受其(  ) 盖以诱(  )
  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练习,这叫课堂智能练习。这份练习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一个组做一题。(老师将题目分到组)(学生开始做题,老师巡堂)
  师:第一组,哪位来?
  生1:我想到三个成语,第一个是“狼吞虎咽”,第二个是“狼心狗肺”,第三个是“鬼哭狼嚎”。
  师:写得好,少了一点。
  生2:我写了两个,一个是“狼子野心”,一个是“狼狈为奸”。
  生3:我写了一个是“豺狼虎豹”。
  师:这是一个短语,还有吗?
  生4:我加一个“引狼入室”。
  师:好。还有吗?想想看:乱七八糟,吃了酒之后,桌上乱七八糟……杯盘怎样?
  生5:一片狼籍……
  师:这个不是成语啊。你说……
  生6:杯盘狼籍。
  师:好,我们来对一下,其实,关于狼的成语很多:
  (屏显,学生读下列成语)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引狼入室如狼似虎鬼哭狼嚎
  师:绝大多与狼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好,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一小题,拼音……
  【评点】引导学生积累与“狼”有关的四字成语,点明与狼有关的词多为贬义。此举因类联篇,举一反三。语文课要重视积累,但积累也应懂得“发散”,抓住机缘。此处看似寻常,但若识得妙处,会让人懂得教学艺术常常就是对一个个生动细节的妥帖安排。
  生1:(生读出“窘”“倚”“暝”“隧”的拼音)
  师:对的,第二小题解释词语。
  生2:“丘”是山丘;“犬”是狗;“洞”是打洞;“隧”是从柴草堆中打洞。
  师:丘?
  生3:“丘”应该是小山。
  师:第二个词“犬”。你说……
  生4:“犬”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刚才老师讲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那里。“丘”,小山;“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好,第三小题,区别词义。
  生5:“去”是离开;“股”是大腿;“盖”是原来;“耳”是罢了。
  师:大家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去”是离,“盖”是承接上文表原因:“啊,原来是这样的”。第四小题是个双音节词,你来。
  生6:“少(shào)时”是一会儿,“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做假;“几何”是多少。
  师:有更正的吗?
  生7:我读的是“少(shǎo)时”不是“少(shào)时”。
  师:对,读“少(shǎo)时”,“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欺骗;“几何”是多少。第三题辨析多义词的意思,请你来。
  生8:第一个应该是神情的意思,第二个是想做或打算,第三个是威胁,第四个是敌人。
  师:请答第四题。
  生1: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贪婪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本文要揭示的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也高明不过人。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很重要,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叙议……,后面加两个字,叙议怎么样?(学生答不出)叙议结合。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议论结尾,点明主题。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好,接着往下走。
  【评点】教文言文,生字词怎么让学生熟悉、掌握,多读和解释仍是每节课不容忽视的“常规动作”。“盖”的解释很生活化,真是化难为易!“少(shǎo)时”的订正也很细致,这些细节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被提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3: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4: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5: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
  生6: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评点】开篇就让学生“说”,这不仅仅只是文学常识问题,这样做颇有深意,有利于引导多向地感知课文,点明课文是经典的文言文小说,为后面“读”与“评”定下调子,埋下教学的伏笔。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教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上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大声地读起来。(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二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评点】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文字,有声有色地走进故事。好!不仅读原文,而且读注释,意在用注释去扫清原文的文字及其他知识障碍,形式看似“笨拙”,效果却不容忽视。两处朗读点拨,一是着眼于读出味道,一是提醒句子不能读“破”。读得流畅还不行,要求自读并读出味道,给本文的“读”竖起了“路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屏显)
  课堂智能练习。
  下发练习材料:
  《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  ) 倚(  )
  瞑(  ) 隧(  )
  ②指出含义:丘(  ) 犬(  )
  洞(  ) 隧(  )
  ③区别词义:去(  ) 股(  )
  盖(  ) 耳(  )
  ④解释意思: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
  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  ) 暇甚 (  )
  ②恐前后受其(  ) 盖以诱(  )
  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练习,这叫课堂智能练习。这份练习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一个组做一题。(老师将题目分到组)(学生开始做题,老师巡堂)
  师:第一组,哪位来?
  生1:我想到三个成语,第一个是“狼吞虎咽”,第二个是“狼心狗肺”,第三个是“鬼哭狼嚎”。
  师:写得好,少了一点。
  生2:我写了两个,一个是“狼子野心”,一个是“狼狈为奸”。
  生3:我写了一个是“豺狼虎豹”。
  师:这是一个短语,还有吗?
  生4:我加一个“引狼入室”。
  师:好。还有吗?想想看:乱七八糟,吃了酒之后,桌上乱七八糟……杯盘怎样?
  生5:一片狼籍……
  师:这个不是成语啊。你说……
  生6:杯盘狼籍。
  师:好,我们来对一下,其实,关于狼的成语很多:
  (屏显,学生读下列成语)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引狼入室如狼似虎鬼哭狼嚎
  师:绝大多与狼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好,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一小题,拼音……
  【评点】引导学生积累与“狼”有关的四字成语,点明与狼有关的词多为贬义。此举因类联篇,举一反三。语文课要重视积累,但积累也应懂得“发散”,抓住机缘。此处看似寻常,但若识得妙处,会让人懂得教学艺术常常就是对一个个生动细节的妥帖安排。
  生1:(生读出“窘”“倚”“暝”“隧”的拼音)
  师:对的,第二小题解释词语。
  生2:“丘”是山丘;“犬”是狗;“洞”是打洞;“隧”是从柴草堆中打洞。
  师:丘?
  生3:“丘”应该是小山。
  师:第二个词“犬”。你说……
  生4:“犬”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刚才老师讲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那里。“丘”,小山;“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好,第三小题,区别词义。
  生5:“去”是离开;“股”是大腿;“盖”是原来;“耳”是罢了。
  师:大家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去”是离,“盖”是承接上文表原因:“啊,原来是这样的”。第四小题是个双音节词,你来。
  生6:“少(shào)时”是一会儿,“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做假;“几何”是多少。
  师:有更正的吗?
  生7:我读的是“少(shǎo)时”不是“少(shào)时”。
  师:对,读“少(shǎo)时”,“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欺骗;“几何”是多少。第三题辨析多义词的意思,请你来。
  生8:第一个应该是神情的意思,第二个是想做或打算,第三个是威胁,第四个是敌人。
  师:请答第四题。
  生1: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贪婪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本文要揭示的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也高明不过人。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很重要,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叙议……,后面加两个字,叙议怎么样?(学生答不出)叙议结合。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议论结尾,点明主题。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好,接着往下走。
  【评点】教文言文,生字词怎么让学生熟悉、掌握,多读和解释仍是每节课不容忽视的“常规动作”。“盖”的解释很生活化,真是化难为易!“少(shǎo)时”的订正也很细致,这些细节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被提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