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鸿雁·鹅
一般人心目中的“雁”就是“鸿雁”,也即大雁,因为黎民百姓不是动物学家,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鸟种区分得那么清楚。但从科学角度说,“雁属”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雁形目——鸭科中的一个属,该属的鸟在中文中通常被称为“雁”。它有鸿雁、灰雁、粉脚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斑头雁、雪雁、细嘴雁、帝雁等10个种。
雁属的特征:雁属的鸟在雁形目中体形大,体重重,飞行时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但不及天鹅属的脖子修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
雁属的习性:素食,以植物的叶、种子为食。在收割后的农田经常会有雁属的鸟觅食,这也使人与它们有着一定的接触。它们喜在淡水区活动。雁属的10个种都分布在北半球,它们都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它们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雁属的鸟多是一夫一妻,终生相伴,父母共同哺育后代。
雁也好,鸿雁也好,鹅也罢,都与我们人类关系密切:这一属的鸟被人类驯化的较多,驯化中统称为“鹅”(不同的是,东亚的鹅是由鸿雁驯化而来,欧洲的鹅是由灰雁驯化);雁或鸿雁在全世界都曾经是传统的狩猎对象,而鹅的家养也不少见;在欧亚大陆发展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在英国,卓越的诗人或歌手可以与天鹅作比(例如莎士比亚的雅号正是“艾冯的天鹅”);西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天鹅形象,如圣桑的《天鹅之死》、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而安徒生则用天鹅羽色的变化演绎了一篇动人的《丑小鸭》,星座也有天鹅的身影(天鹅座),世界各地以天鹅命名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姓氏中的Swan也是来源于这种美丽而洁白的鸟,等等。
古典诗词中的“雁”意象
在传统文化中,“雁”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在古人物我相亲的过程中,赋予它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它成为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文学意象。
它往往以“雁”、“鸿雁”、“孤雁”、“新雁”、“落雁”、“归雁”等字眼出现在作品中。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无名氏《越调·天净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平纱细草斑斑,典溪流水潺潺,塞上清早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秋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而古人托雁表示的涵义也是多种:思乡怀归、离愁别绪、情爱忠贞、悲凉孤寂、忧国爱民、代指书信等。
1.思乡怀归
雁作为候鸟的基本习性,使极为重视定居守土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羁旅孤苦者常常由雁联想到自身,产生思乡怀归的情绪。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说: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薛道衡被留于陈,二年不得回,那心情自然是十分苦闷的,这首思归诗将自己的身份及苦闷和盘托出。还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赵遐的《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空,长笛一声人倚楼。”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也是这样。
2.离愁别绪
雁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一年存在着两度的离开、离别,因此雁含别情愁绪。
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传说大雁南飞越冬,到了衡山回雁峰即转回。首联是诗人对归雁的询问:南来的雁啊,你为何离开潇湘那水碧沙明两岸长满莓苔、既安静又富饶的地方,而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来呢?次联代雁作答:因为那里有湘灵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调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来。这个回答当然是想象之词,但暗地牵出了湘灵鼓瑟的传说,使读者闭目即能想见月夜下一个在江边弹奏乐曲倾诉哀怨的女子形象,从而产生不忍卒听的反应。于是,读者便理解了大雁“却飞”(即折返而飞)的理由,进而通过诗人同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体察到诗人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愁绪。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也唱道:“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借雁传情,成千古绝唱。
3.情爱忠贞
雁向来以群体活动著称,故被相爱男女作抒情对象。如《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唐诗《宛转歌》(之一)也是如此:“风已清,月朗琴复鸣。掩抑非千态,殷勤是一声。歌宛转,宛转和且长。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
雁还有一个特性: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即“一夫一妻”,终生相伴。于是又被作为忠贞的象征。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鸣不去投地而死而写下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词前有个小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千古名句,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句子就源于一只雁。
4.悲凉孤寂
“雁”常与“孤”联系在一起,表达悲凉的身世和孤寂的情感。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对雁之含蓄孤凄颇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雁思乡,鹤延年。”“楚江”与“空晚”显出寂寥。雁在这样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怅”字刻画入微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凉!孤雁内心之情感,恍然之一怅,凄凉心境,让人不禁扼腕一叹。
类似将离乡的幽怨寄托于鸿雁的作品还很多,孤雁意象已被文人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味,即孤独意识。如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个“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的风流,壮年的颠簸流离、晚年的孤寂……红烛尽了,断雁去了,湿庐破了……以雁喻孤寂悲凉,令人唏嘘。
5.忧国爱民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在南方任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且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仲秋塞外,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景象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这时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越发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层层曲折转跌中,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充分深入。
6.代指书信
古代雁足能捎书,所以也用来代指书信。群飞时成“一”字或“人”字形,有时称之“雁字”。如:
鸿雁几时到,江南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可见,古典诗词中的雁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由于本身特征、习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它带给人们的美感效应往往又不是单一的,在不同作者(甚至同一作者)笔下显示出“同质异构”的多元特征。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