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面”的注释大都为:①“面”通“偭”,以背相向。②面对、面向。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在《辞源》、《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等辞典以及《汉书·项籍传》里,大都把此句中的“面之”解释为“背向项羽”。如《康熙字典》里“面”的注解⑥:[韵会·霰韵]相背曰面。《史记·项羽纪》: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视也。《前汉·项羽传》[注]师古曰:如淳说非也。面谓背之,不面向也。(《康熙字典》第四册,P2953,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然而,在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及王利器《史记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里,却都把“面之”解释为“面对着项王”。另外,清代洪颐煊在《读书丛录》里认为:“面之,谓向视之,审知为项王,因以指王翳也。”在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里,却把“面”释为“对面细看”。
那么,“面”字到底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在以上说法里面,韩兆琦先生的解释比较合理。我认为在这句话里,“面”字应该解释为“仔细察看、辨认”。为什么呢?有以下几点理由:
从文本的文意出发看,首先,项羽星夜出逃,渡淮水、陷大泽,可谓十分狼狈、满身泥泞;东城快战,乌江步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可谓全身血迹斑斑、衣甲零落,不仔细察看,就很难辨认清楚谁是谁。其次,在追逃中,“汉军不知项王所在”。同时,在乌江边上,“(项羽)乃令骑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包括项羽只有27人,而汉军马步军皆有,不少于四千人,厮杀混战,视力受阻,敌我难分,因此汉军将领必须到处搜寻察看,才符合常理。
从句意上看,是项羽先“顾(回头)见”吕马童而发出询问:“若非吾故人乎?”马童在战况激烈下辨声寻人,肯定要仔细打量,看清楚后才发现是项羽,于是就指项羽给王翳看:“此项王也(项王在这里呢)。”说明他先前根本不知道项羽就在他面前。为什么要“指王翳”呢?我想马童应该是心里紧张害怕,凭他自己一人之力是拿不了项羽的。
从字义看,古文言中“面”有没有“仔细观察”或“辨别”的意思呢?答案是有的。如:①“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明器”(《周礼·考工记》)——“面”同“审”,审度观察。②“徒观其制器也,则审洪纤,面短长,戾生干”(潘岳《笙赋》)——仔细观察。③“子贡请行,逆(迎)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列子·天瑞第一》)——仔细观看。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在“马童面之,指王翳曰”这句话中,把“面”解释为“背向”的传统注解不可取;而把“面”解释为“面向”也有点牵强,不符合原文的意思表达;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把“面”解释为“仔细察看(视)”或“辨别(认)”。
[作者通联:广东河源东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