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42

[ 于树华 文选 ]   

谈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

◇ 于树华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书对写作的作用。但也有人读书不少,写作能力却不敢恭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阅读者和写作者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者一般来说只是一个接收者,而写作者则是一个创造者。阅读是纳入,写作是产出。阅读往往是愉悦的,而写作则往往会伴随痛苦。阅读与写作之间固然有联系,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要打通两者之间的隔阂,必须要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
  首先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阅读者。只有多读佳作,才能抓住写作的根本。写作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头和根本主要在于阅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名篇,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并在写作时加以借鉴。新课程语文教材必修、选修,课本、读本共有数十册,阅读材料非常丰富。教材内容多,教师当然不可能利用课堂一一讲过去。所以,新课程改革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点是,这门学科主要是以自主阅读为基础的。因为语文以阅读为基础,所以“语文”又被称为“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相当多的学生学语文学得太被动。语文课本拿到手以后,应当赶快把全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必修教材固然要读,选修教材也要读;老师要讲的固然要读,老师不讲的也一定要读,因为老师不讲,你又不读,这篇文章对你而言就废掉了。古人见到好文章,向别人借回去,夜以继日地抄,以便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送回去,生怕延误时间,招人怪罪,下次借不到。我们现在印得好好的书,应当充分利用,把每一篇好文章认真读仔细,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含有:(1)文化经典著作;(2)诗歌散文;(3)剧本;(4)语言文学理论著作;(5)当代文学作品;(6)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出的书目,现在的中学生相当多数的人肯定没有读过。原因一方面是学业任务太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冷漠,激发不起阅读的兴趣来。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对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极大,这是融汇进中国人灵魂中去了的四部书。还有《论语》《孟子》《庄子》等几部儒家、道家著作,讲清了中国几千年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一定要争取能好好读一读。
  除了阅读课本教材、阅读大纲规定的书籍以外,还要注意精心挑选其他一些优秀书籍来阅读。对写作文直接有帮助的首先是那些优美的散文。因为散文词汇丰富,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而且短小精粹,最容易模范借鉴。其次,那些构思精巧的微型小说,也值得选读一些。可以学习微型小说的浓缩艺术,截取艺术,学习怎样选取一个典型的故事,用八百到一千字来刻画人物,表现性格,体现主旨。还可以读一些杂文。杂文,大家知道主要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短小精悍,议论说理非常活泼,不像正宗的议论文那样呆板,所以就特别使人喜爱。高考作文以杂文取胜的也不少。主动阅读,可以为转化做准备、搞储备。
  阅读者同时还应当是一个自觉的思考者。许多写作材料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社会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写作要贴近社会,有时代意识,就要多思考。只有把社会这本书,把生活这本书读活,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阅读转化为写作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大脑。对阅读材料要经过思考,才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心灵的营养。不经过消化吸收就不可能有效地转化。
  转化吸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看一篇文章,首先被它深深地打动,觉得它写得非常好,继之再仔仔细细地看一看,看它究竟好在哪里?看其中有哪些东西可为我所用的?噢,词语很好,把词语拿来;还有表达方式很好,好,也把表达方式拿来;还有,其中的美学神韵很好,那就把美学神韵也拿来;噢,还有其中的哲理也很深刻,那就把它也拿来;噢还有其中的机智,其中的智慧,其中的幽默,等等,只要你觉得好的,都可以拿来。拿来之后,再慢慢反刍,慢慢消化,慢慢吸收,慢慢释放,写作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阅读者更应当是一个酷爱写作的耕耘者。爱好写作是实现阅读向写作转化的原动力。在这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写作,养成习惯。要养成喜欢动笔写东西的习惯。要坚持每天主动地写一点东西。有的同学有写日记、写随感、写札记的习惯,这非常好。不一定写很长,但每天都要写一点。可以写一点读书笔记,思考笔记,这既是练笔,又是在为比较正规的写作积累材料。而且这种材料经过了自己亲身的体验,非常真切,非常深刻,记下来很有用处,因为它是属于你自己的,具有宝贵的独特性,具有个性化。我强调写作的主动性,是因为现在能主动写作的同学太少。只要你每天主动地想写一点东西,那就不怕不能把文章写好。现在你们的写作一般都是老师布置题目,让你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被动写作。是考试的需要。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要结合起来,阅读转化为写作的效果才明显。主动写作,要有强烈的写作冲动。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原动力。你每天写那么一点。越写笔头越熟,越写思想越活,越写下笔行文越快。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要做到“笔不离手”。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成效。时间如果很紧,哪怕只写几十个字也好。要感到不写就觉得少了东西一样难受。如果有了比较宽松的时间,就写长一点的。这是一种自觉的写作欲望,这种写作的欲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这种写作欲望还是靠自己,而且要长期坚持,这就要有毅力,有恒心。
  2.美词佳句,日积累进。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看你在阅读时积累的多少。积累美词佳句可以充实自己写作的仓库。不少同学写的文章写来写去就那几个词,语言干瘪,缺少表现力。如果不能从阅读中获取一些美词佳句,文章的档次很难得到提升。口袋里不要忘记带一本笔记本,遇到你合意的美词佳句就抄录下来。词汇的积累其实不单纯是为了写作文,对打好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也很有帮助。最显著的一点是,阅读积累多的人对成语题的辨识能力、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对病句题的辨识能力都要强很多。
  词汇就如同写作的兵将,只有兵多将广,兵强将勇,才能赢得胜利。有了丰富的语词积累,人的思维速度也会快很多。因为人的思维是依靠语词作为载体的。语词储藏丰厚,思维就不会滞涩受阻。想到哪里,随即就会有很得体的词汇蹦跳出来。当你思如泉涌的时候,妙词佳句就会奔赴笔下。古人形容写文章快,常用“倚马可待”来形容。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上起草文书,立等可取。李白《与韩荆州书》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充分显示了李白对自我才华的自信。
  3.模仿借鉴,脱胎换形。许多作家学习写作的初期多有过模仿借鉴的过程,自己文章好像有一些别人文章的影子。在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的方面向别人的文章学习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例如,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几篇写乡情的文章:老舍的《想北平》、柯灵的《乡土情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合进对故乡人、事、物、景的怀想之中。假如我们也写乡情,就很可以加以借鉴。还有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赵丽宏的《晨昏诺日朗》,把景物写的那样富有情韵。我们学习写景,就很有必要进行模仿借鉴。在第一册读本中,刘再复的《读沧海》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他把沧海当成一本书,用心灵去反复地去读它,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他还有《再读沧海》《又读沧海》,都极为精彩,可以找来一起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书对写作的作用。但也有人读书不少,写作能力却不敢恭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阅读者和写作者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者一般来说只是一个接收者,而写作者则是一个创造者。阅读是纳入,写作是产出。阅读往往是愉悦的,而写作则往往会伴随痛苦。阅读与写作之间固然有联系,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要打通两者之间的隔阂,必须要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
  首先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阅读者。只有多读佳作,才能抓住写作的根本。写作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头和根本主要在于阅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名篇,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并在写作时加以借鉴。新课程语文教材必修、选修,课本、读本共有数十册,阅读材料非常丰富。教材内容多,教师当然不可能利用课堂一一讲过去。所以,新课程改革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点是,这门学科主要是以自主阅读为基础的。因为语文以阅读为基础,所以“语文”又被称为“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相当多的学生学语文学得太被动。语文课本拿到手以后,应当赶快把全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必修教材固然要读,选修教材也要读;老师要讲的固然要读,老师不讲的也一定要读,因为老师不讲,你又不读,这篇文章对你而言就废掉了。古人见到好文章,向别人借回去,夜以继日地抄,以便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送回去,生怕延误时间,招人怪罪,下次借不到。我们现在印得好好的书,应当充分利用,把每一篇好文章认真读仔细,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含有:(1)文化经典著作;(2)诗歌散文;(3)剧本;(4)语言文学理论著作;(5)当代文学作品;(6)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出的书目,现在的中学生相当多数的人肯定没有读过。原因一方面是学业任务太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冷漠,激发不起阅读的兴趣来。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对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极大,这是融汇进中国人灵魂中去了的四部书。还有《论语》《孟子》《庄子》等几部儒家、道家著作,讲清了中国几千年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一定要争取能好好读一读。
  除了阅读课本教材、阅读大纲规定的书籍以外,还要注意精心挑选其他一些优秀书籍来阅读。对写作文直接有帮助的首先是那些优美的散文。因为散文词汇丰富,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而且短小精粹,最容易模范借鉴。其次,那些构思精巧的微型小说,也值得选读一些。可以学习微型小说的浓缩艺术,截取艺术,学习怎样选取一个典型的故事,用八百到一千字来刻画人物,表现性格,体现主旨。还可以读一些杂文。杂文,大家知道主要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短小精悍,议论说理非常活泼,不像正宗的议论文那样呆板,所以就特别使人喜爱。高考作文以杂文取胜的也不少。主动阅读,可以为转化做准备、搞储备。
  阅读者同时还应当是一个自觉的思考者。许多写作材料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社会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写作要贴近社会,有时代意识,就要多思考。只有把社会这本书,把生活这本书读活,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阅读转化为写作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大脑。对阅读材料要经过思考,才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心灵的营养。不经过消化吸收就不可能有效地转化。
  转化吸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看一篇文章,首先被它深深地打动,觉得它写得非常好,继之再仔仔细细地看一看,看它究竟好在哪里?看其中有哪些东西可为我所用的?噢,词语很好,把词语拿来;还有表达方式很好,好,也把表达方式拿来;还有,其中的美学神韵很好,那就把美学神韵也拿来;噢,还有其中的哲理也很深刻,那就把它也拿来;噢还有其中的机智,其中的智慧,其中的幽默,等等,只要你觉得好的,都可以拿来。拿来之后,再慢慢反刍,慢慢消化,慢慢吸收,慢慢释放,写作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阅读者更应当是一个酷爱写作的耕耘者。爱好写作是实现阅读向写作转化的原动力。在这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写作,养成习惯。要养成喜欢动笔写东西的习惯。要坚持每天主动地写一点东西。有的同学有写日记、写随感、写札记的习惯,这非常好。不一定写很长,但每天都要写一点。可以写一点读书笔记,思考笔记,这既是练笔,又是在为比较正规的写作积累材料。而且这种材料经过了自己亲身的体验,非常真切,非常深刻,记下来很有用处,因为它是属于你自己的,具有宝贵的独特性,具有个性化。我强调写作的主动性,是因为现在能主动写作的同学太少。只要你每天主动地想写一点东西,那就不怕不能把文章写好。现在你们的写作一般都是老师布置题目,让你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被动写作。是考试的需要。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要结合起来,阅读转化为写作的效果才明显。主动写作,要有强烈的写作冲动。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原动力。你每天写那么一点。越写笔头越熟,越写思想越活,越写下笔行文越快。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要做到“笔不离手”。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成效。时间如果很紧,哪怕只写几十个字也好。要感到不写就觉得少了东西一样难受。如果有了比较宽松的时间,就写长一点的。这是一种自觉的写作欲望,这种写作的欲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这种写作欲望还是靠自己,而且要长期坚持,这就要有毅力,有恒心。
  2.美词佳句,日积累进。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看你在阅读时积累的多少。积累美词佳句可以充实自己写作的仓库。不少同学写的文章写来写去就那几个词,语言干瘪,缺少表现力。如果不能从阅读中获取一些美词佳句,文章的档次很难得到提升。口袋里不要忘记带一本笔记本,遇到你合意的美词佳句就抄录下来。词汇的积累其实不单纯是为了写作文,对打好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也很有帮助。最显著的一点是,阅读积累多的人对成语题的辨识能力、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对病句题的辨识能力都要强很多。
  词汇就如同写作的兵将,只有兵多将广,兵强将勇,才能赢得胜利。有了丰富的语词积累,人的思维速度也会快很多。因为人的思维是依靠语词作为载体的。语词储藏丰厚,思维就不会滞涩受阻。想到哪里,随即就会有很得体的词汇蹦跳出来。当你思如泉涌的时候,妙词佳句就会奔赴笔下。古人形容写文章快,常用“倚马可待”来形容。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上起草文书,立等可取。李白《与韩荆州书》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充分显示了李白对自我才华的自信。
  3.模仿借鉴,脱胎换形。许多作家学习写作的初期多有过模仿借鉴的过程,自己文章好像有一些别人文章的影子。在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的方面向别人的文章学习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例如,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几篇写乡情的文章:老舍的《想北平》、柯灵的《乡土情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合进对故乡人、事、物、景的怀想之中。假如我们也写乡情,就很可以加以借鉴。还有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赵丽宏的《晨昏诺日朗》,把景物写的那样富有情韵。我们学习写景,就很有必要进行模仿借鉴。在第一册读本中,刘再复的《读沧海》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他把沧海当成一本书,用心灵去反复地去读它,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他还有《再读沧海》《又读沧海》,都极为精彩,可以找来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