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9期 ID: 356243

[ 陈友良 文选 ]   

说原生态阅读法

◇ 陈友良

  新课标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阅读带来了勃勃生机。而在研究性阅读中,科学的阅读方法更使阅读卓有成效,事半功倍。当前,阅读方法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出现了诸如溯源阅读法、问题阅读法、比较阅读法、专题阅读法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拟推介的是原生态阅读法,旨在抛砖引玉,为研究性阅读的百花园地添加一点色彩。
  所谓原生态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之前读者不带有任何现成见解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时,读者一概不去考虑该文本已有的讲解或所谓定论,而让大脑处在一种返璞归真从零开始的状态,犹如一张白纸,便于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从而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分析评价。倡导这一种阅读方法,是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标准答案到底、学生不容有半点疑惑被动接受到底的教学方式的反叛,是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通过阅读实践,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真正学会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研究性阅读的原则和指南。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富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文本的能力,并逐步掌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原生态阅读法正能体现这样的要求。
  传统的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传统阅读教学往往先入为主,教师或教参先定下些条条框框,或以讲解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或以提示、习题等形式间接暗示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跑。比如《项链》这篇小说,旧版的语文教科书的提示先圈定了小说主旨是批判以玛蒂尔德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羡慕虚荣的思想,从而批判资本主义对人性的腐蚀。带着这样的“锁链”去阅读《项链》,学生还能有什么作为?学生还需有什么作为?一切都是圈定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器皿。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感慨地说:“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转引自郭宗明《阅读原本是什么——对王富仁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回应》)原生态阅读法正可用来消解这一不正常的状况,将阅读原文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轻松地走进文本。
  众所周知,课程资源是动态生成的,不是预设的。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师生、生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教学规则,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在有效的合作和对话中,发现问题,自发生成超越文本的自我意识。原生态阅读法正契合动态生成的原则。阅读的感受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是预先告知的。并且,这种感受又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因为读者受知识水平、性情禀赋、个人阅历、生活环境、主观努力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读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鲁迅先生曾很精辟地讲述过不同的读者读《红楼梦》时的不同感受:“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段读出的感受也可能不尽相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他并且以自己读歌德的《亲和力》为例,说年轻时读它“似懂非懂”,如今第五次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读出相同的感受。如果让学生处在阅读的原生态,在不带有任何成见的情况下去亲近文本,就可能对文本作出富有个性的理解和阐释,不断生成新的认识和感受,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教者或教材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的错误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违背了接受美学的个性化原则。
  应该说,对经典文本的阅读阐释是无止境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标准答案”。如果我们阅读时都让自己处在一种原生态,用发现的、质疑的、鲜活的眼光去细读文本,那就可能不断生成新的阐释。仍然以《项链》为例,新版语文教科书将原有的定论和提示,换成了导读式提示,让学生自己讨论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阅读时,就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比方,他们认为,玛蒂尔德的爱美及希望得到别人的艳羡,这是一个女人的正当合理的追求,没有阶级的界限;而玛蒂尔德表现出来的诚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等等。与旧版教材的提示相比,学生的见解更切合文本的实际。
  原生态阅读法不仅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老师。老师的阅读,理应走在学生的前头。老师在备课时,要先抛开参考资料的讲析,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原生态,真正走进文本,去思考、去感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来,然后再结合教参进行取舍整合。教师甚至要预想到学生可能会读出什么疑问。当然这种预想不可能囊括学生所有的问题;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老师钻得深,想得开,甚至提出的问题令老师猝不及防。这是好事。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阅读课便会生根开花,硕果累累了。
  或许有人会说,采用了原生态阅读法,语文课堂就可以全部交给学生了,老师可以休息了。当然不是这样。恰恰相反,阅读课堂上,老师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运动场上离不开教练一样。中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上升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发展的潜力,但由于知识结构不够稳定,所以阅读时出现个性化的偏差,这也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老师发挥积极的启发诱导作用。试想,当有学生读到辛弃疾的《南乡子》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认为曹操这句话不是夸奖孙权反是占孙权的便宜时,老师还能无动于衷吗?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研究性阅读向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所以,语文老师必须给自己正确定位,必须尽快完成从解说员、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要上好这样的阅读课,老师必须有充足灵活的教学设计,并且引导要力求科学、得体、高效。从这一角度说,原生态阅读法正可以帮助老师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作者通联:江苏东台三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