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呢?
一、当今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或者是轻工具性重人文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或者是轻人文性重工具性,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都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2.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进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频繁运用课件。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
4.不管需要不需要,活动太多。好好的语文课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但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5.阅读就是放声读。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声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6.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影响到学习效果。
7.重视主体失主导。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8.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导师,阅读教学要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
第二,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生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写读后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做出记号和批语。
第三,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不同。对每个学段的阅读标准都作了明确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做出过易或过难的要求,恐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才能摸索总结出更深刻的理论、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进行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五,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