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1期 ID: 355938

[ 吕国强 文选 ]   

“征帆去棹”的“去”该做何解?

◇ 吕国强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教材编著者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
  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及王力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等,“去”的释义中均无“停”这一义项。不知注者将“去”释为“停”,所本者何?
  其次,从“征帆去棹”这一短语的结构看,“征帆”与“去棹”应是并列关系,可作“互文”理解在意义上应该相对才是。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征”为“行,远行”。恰巧下面有例词“征帆”,释义为“远行的船”,偏正关系。课本所注“停船”乃动宾关系,前后结构不一致。
  再次,我们看看其他选本中对“征帆去棹”是如何解释的。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胡云翼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中对“征帆去棹”的解释为“来来往往的船”。
  ②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将“征帆去棹”解作“往来的船只”。
  ③张璋选编、黄畲笺注的《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把“征帆去棹”释为“来往的船”。
  ④《宋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的鉴赏者(靳极苍)也将“征帆去棹”解释为“来往的船只”。
  ⑤《语文新四书·古今诗粹》(丁成泉、唐玲玲等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把“征帆去棹”干脆解释为“远行的船只”。
  以上这些注释,虽然都将“征帆去棹”合在一起解释,但我们不难看出,不管哪种释义,“去”取的都是“离开”(本义)之意。这样的解释,既符合理解诗词语言“诗不达诂”的原则,又照顾了诗句本身结构上的特点(构成并列关系的两个小短语“征帆”与“去棹”结构上也一致),简洁明了,顺理合情。课文注者将“去”解作“停”实难讲通。笔者觉得,还是将“征帆”“去棹”一块解作“来往的船只”为妥。
  [作者通联:河北省固安县一中]

“征帆去棹”的“去”该做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