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找水”?采用“找水”的方法就是来一个课堂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大转变,让学生自主合作、自我探究,在语文学习上突出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找所需的东西,比如说找资料、找答案,自己得到要理解的东西。
但是,如果没有顾及到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基础,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的实际困难,只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只想到让学生“找水”,没有想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探讨问题、认识事物上还有问题存在,只想到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水”,没有想到有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倒点“水”。教师该讲的不讲,该分析的不分析,该帮助学生理解的也不帮助,在学生探讨的时候,也没有抓住问题的确定性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把学生的探讨、理解引向深入,以提高其探究的能力。一句话,只注重学生“找水”,没有注重帮学生“识水”,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说,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引学生“找水”,更要帮学生“识水”。
凭心而论,在语文教学上实行“找水”的方法,也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等,而这都是必须的。但采用这种方法时,没有着眼于方法和效果的相统一,没有把教与学相统一,把学生的感知与理解相统一,因而方法虽有可取之处,却不乏令人遗憾之处。毛主席曾在我们党的理论学习上也强调过一个“找”字,即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但是这种“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了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着眼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感知、体验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理解的基础,有此基础才可达到理解,但仅有感知、体验而没有理解不能把握课文的实质性的内容,不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性的认识。虽然理解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但是理解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前提,是提高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只有通过理解达到识力的提高,学生才能对知识和事物的规律有所发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采用“找水”的方法未尝不可,但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提高识力,才能使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不理解,不识“水”,难于发现“水”,怎么会找到“水”呢?
“找水”是个比方。学生在语文世界里“找水”,与人们在自然界里找水倒也真有点相似之处。地表的水倒是好找,隐含在地下的水或被其他的东西遮蔽着的水就不那么容易找到了。要找到它,非有深邃的眼光、很强的辨识力不行。在语文学习上也是这样,语文上的“水”有的是显现的,比如一个字的形体等;有的是隐含着的,比如语言运用的法则、规律,某一句话的深层的含义等。书往往不以用处告人,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隐含在文章中。要找到隐含的“水”,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才行,而学生往往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这时老师又不帮他,学生就可能会被难住而不知所措。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攻克难关,就是把难关攻下来了那要浪费多少的时间,尚且难关有可能攻不下来。这不成了问题了吗?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认识活动,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既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就需要认识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没有认识能力参与其中的认识活动是不可思议的。虽然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其阶段性、渐进性,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下子变得那么强,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应是我们教师始终追求的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任何时候都要追求不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既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感性基础,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在理性上的引导提高,只有既“找水”,又注重学生“识水”能力的培养,才算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在他的语文教学的理论著作中包含着许多这方面的论述。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②,要把学生引“入门”③,引“上路”④;他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强调“国文课方面的训练”⑤要达到使学生的眼力“增高”⑥的效果;他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强调要让学生“得到真实的经验”⑦,对于语言文字“有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力”⑧;他在此文中还指出:“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⑨叶老对学生进行探索是有要求的,对老师也提出了要求,他说:“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老师给与帮助。”⑩从叶老语文教学有关方面的论述看来,他既强调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我探索,也强调老师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也就是既要让学生“找水”,也要使学生会“识水”。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1991年6月版,第286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第6页、39页、57页、58页、14页。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车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