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据笔者初步统计,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占26.7%,其占比超过全命题和材料作文,紧随话题作文(占比36.9%)之后,表现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紧逼气势。所以,研究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形式这只“风筝”的新特点和放飞艺术,十分重要。
2006年中考半命题作文的拟题给我们传递着哪些新的信息呢?
一、导语制作更加精致。有的导语激情洋溢,示例启思;有的导语娓娓道来,平和亲切;有的导语哲理隽永,广开思路。例如常州市和襄樊市不约而同拟题“告别”,而襄樊市的导语更显精致:“告别彷徨,是新路的发现;告别苦恼,是心灵的解脱。小鸟告别母巢,学子告别母校——这告别,意味着成熟;飞机告别地面,飞船告别地球——这告别,意味着腾飞。成功是对失败的告别,创新是对陈腐的告别,现实是对历史的告别……告别中有反思,告别中有奋起,告别中有新生。”这段导语经过字斟句酌,视野广阔,思路多元,导向积极,语言精炼,很容易激起考生共鸣,从而把个性的风筝引向碧空。
二、填充形式更加多样。既有常见的补前型(如重庆题“________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补后型(如永州题“震撼心灵的______________”),两补型(如衢州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补中型(如厦门题“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的滋味”);又有特殊的紧缩句命题(如福州题“有______才有真正的美丽”)、倒装因果复句命题(如临沂题“我______,因为我______”)、多选型命题(如海南三选一:“______太好了”______“______我能行”“______让我来帮你”)等。
三、个性色彩更加彰显。有的把有生命力的新词引进题目,例如山东滨州题“,我的最爱”,把最近几年才流行的“最爱”引入文题,简洁醒目,闪耀出当代色彩;有的拟题时发掘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给考生以亲切感,例如四川自贡题:“‘龙门阵’是四川方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谈天或讲故事。摆龙门阵,可以交流信息、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在谈天说地中开阔眼界、引起思考、获得启迪。请以‘龙门阵’为题写一篇文章。”此题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由方言引发人生感悟,颇具匠心;有的命题由两个互相对立的判断组成,供你择一而作,这使我们想到有一年的高考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2006年湛江市就出了一道这样的好题:“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题目:(1)____________很简单(2)_________不简单”这道题围绕着条件和结果、表象与实质立意,引导考生站到哲理的层面认识世界,闪烁着辩证法的色彩。山东临沂(课改区)的两选一题“坚_________守________”、“放弃_________”也属这种类型。
2007年,我们怎样把半命题作文这只“风筝”放飞得更加亮丽出彩呢?
一、准确认识和利用已组装零件的功能和作用,让“风筝”飞得自在稳当。
命题中已经提供的文字就是“已组装零件”,如果你对它的理解有偏差,那就等于将已组装的零件乱加拆改,这样带病的风筝要就是上不了天,要就是摇摆一阵之后坠落地面。所以补题前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十分重要,千万不能匆忙考虑补题而置审题于不顾。例如深圳题“让__________走进心灵”,补题实际上并不难,优秀品德和精神都可填入,倒是“走进”与“心灵”这两个概念必须先把握其内涵和关系:“走进”是方式,是手段;“心灵”是根本,是归宿。“走进”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写作的基础,文章必须写成“现在进行时”和“完成时”。有的考生丢掉了“走进”,写成了《感恩礼赞》《快乐颂》一类的一般性赞美文章;有的考生置“心灵”于不顾,远离情感变化的过程,写成了泛泛而谈、缺乏个性的空洞性文章,这样的“风筝”零部件错位,功能失灵,怎能飞上蓝天?又如重庆题“改变了我的生活”,不少考生忽略了“改变”这个常见动词。“改变”暗寓这样的要求:所写须有“原来”至“现在”的转化比较过程,“过去时”、“进行时”和“现在时”必须齐备。有个考生写《互联网改变了我的生活》,写“我”能上网与外界联络,推销自家产的鸭梨,致富了。那以前怎么推销出售的呢?没写。这样,文章就变成了《互联网进入了我的生活》,偏离了题意,这就等于一个蝴蝶风筝制作时少做一个翅膀,它能自在稳当地翻飞吗?有位考生将“告别”写成毕业典礼后与同学的依依惜别,把此处的“告别”等同于一般的“分别”、“惜别”。看来,这只“风筝”只能瘫痪在地是必定无疑的了。
二、注重打造质地优良、色泽鲜艳的“配件”,让“风筝”飞得青春靓丽。
这里的“配件”是指补填的文字,“青春靓丽”是指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而且要“新”,具有多种引人注目的色彩。方法有三:一是对题中已有概念的理解要避开一般层面而取题意允许的新的角度,例如“告别
____________”,一般把“告别”理解为陈述性动词,能带“自卑”“懦弱”“自我封闭”等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这类文章都有自我审视和校正的色彩;有的考生能避开这一般模式,机智地将“告别”看成充当主语的名词性概念,然后在横线上组装“如虹”、“是一种胆魄”这些“质地优良、色泽艳丽”的“配件”,构成别具一格的描写句或判断句,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色彩、哲理色彩。请欣赏常州一考生《告别是一种胆魄》的结尾:“鱼儿告别池塘,可能面对干涸;鸟儿告别竹笼,可能面对死亡;石子告别高山,可能面对寂寥,但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们选择了告别,闪耀着豪迈的胆魄之光,开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读着它,你会不感到这是一只独具异彩的“风筝”?二是选用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材料。例如上海题“我们的名字叫______”,你若填入“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一类的概念,抒写爱国情怀,能显出大气和亮色;但都这样写则未免单调。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写的是后进生,但笔调并不消极,调侃中不乏活泼、自强和进取,开篇就写得很诙谐:“‘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所以‘好学生’,避而远之,‘捣蛋鬼们’心向往之,我在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时,就坐在了‘最后一排’。”全文就洋溢着这种极具个性的“黑色幽默”,这种色彩的“风筝”翻飞在蓝天下,怎么会不引人注目?三是补题文字须巧用辞格,精心推敲,求活求新,夺人眼球,让观众在风筝世界中钟情于你的这一只。例如,《告别自卑》就不如《告别“隐性杀手”》生动,《告别是一种美丽》就不如《告别如虹》亮丽,《我从生活那里学到的》(山西题)就不如《我从“无字书”那里学到的》含蓄,等等。
半命题作文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据笔者初步统计,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占26.7%,其占比超过全命题和材料作文,紧随话题作文(占比36.9%)之后,表现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紧逼气势。所以,研究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形式这只“风筝”的新特点和放飞艺术,十分重要。
2006年中考半命题作文的拟题给我们传递着哪些新的信息呢?
一、导语制作更加精致。有的导语激情洋溢,示例启思;有的导语娓娓道来,平和亲切;有的导语哲理隽永,广开思路。例如常州市和襄樊市不约而同拟题“告别”,而襄樊市的导语更显精致:“告别彷徨,是新路的发现;告别苦恼,是心灵的解脱。小鸟告别母巢,学子告别母校——这告别,意味着成熟;飞机告别地面,飞船告别地球——这告别,意味着腾飞。成功是对失败的告别,创新是对陈腐的告别,现实是对历史的告别……告别中有反思,告别中有奋起,告别中有新生。”这段导语经过字斟句酌,视野广阔,思路多元,导向积极,语言精炼,很容易激起考生共鸣,从而把个性的风筝引向碧空。
二、填充形式更加多样。既有常见的补前型(如重庆题“________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补后型(如永州题“震撼心灵的______________”),两补型(如衢州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补中型(如厦门题“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的滋味”);又有特殊的紧缩句命题(如福州题“有______才有真正的美丽”)、倒装因果复句命题(如临沂题“我______,因为我______”)、多选型命题(如海南三选一:“______太好了”______“______我能行”“______让我来帮你”)等。
三、个性色彩更加彰显。有的把有生命力的新词引进题目,例如山东滨州题“,我的最爱”,把最近几年才流行的“最爱”引入文题,简洁醒目,闪耀出当代色彩;有的拟题时发掘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给考生以亲切感,例如四川自贡题:“‘龙门阵’是四川方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谈天或讲故事。摆龙门阵,可以交流信息、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在谈天说地中开阔眼界、引起思考、获得启迪。请以‘龙门阵’为题写一篇文章。”此题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由方言引发人生感悟,颇具匠心;有的命题由两个互相对立的判断组成,供你择一而作,这使我们想到有一年的高考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2006年湛江市就出了一道这样的好题:“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题目:(1)____________很简单(2)_________不简单”这道题围绕着条件和结果、表象与实质立意,引导考生站到哲理的层面认识世界,闪烁着辩证法的色彩。山东临沂(课改区)的两选一题“坚_________守________”、“放弃_________”也属这种类型。
2007年,我们怎样把半命题作文这只“风筝”放飞得更加亮丽出彩呢?
一、准确认识和利用已组装零件的功能和作用,让“风筝”飞得自在稳当。
命题中已经提供的文字就是“已组装零件”,如果你对它的理解有偏差,那就等于将已组装的零件乱加拆改,这样带病的风筝要就是上不了天,要就是摇摆一阵之后坠落地面。所以补题前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十分重要,千万不能匆忙考虑补题而置审题于不顾。例如深圳题“让__________走进心灵”,补题实际上并不难,优秀品德和精神都可填入,倒是“走进”与“心灵”这两个概念必须先把握其内涵和关系:“走进”是方式,是手段;“心灵”是根本,是归宿。“走进”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写作的基础,文章必须写成“现在进行时”和“完成时”。有的考生丢掉了“走进”,写成了《感恩礼赞》《快乐颂》一类的一般性赞美文章;有的考生置“心灵”于不顾,远离情感变化的过程,写成了泛泛而谈、缺乏个性的空洞性文章,这样的“风筝”零部件错位,功能失灵,怎能飞上蓝天?又如重庆题“改变了我的生活”,不少考生忽略了“改变”这个常见动词。“改变”暗寓这样的要求:所写须有“原来”至“现在”的转化比较过程,“过去时”、“进行时”和“现在时”必须齐备。有个考生写《互联网改变了我的生活》,写“我”能上网与外界联络,推销自家产的鸭梨,致富了。那以前怎么推销出售的呢?没写。这样,文章就变成了《互联网进入了我的生活》,偏离了题意,这就等于一个蝴蝶风筝制作时少做一个翅膀,它能自在稳当地翻飞吗?有位考生将“告别”写成毕业典礼后与同学的依依惜别,把此处的“告别”等同于一般的“分别”、“惜别”。看来,这只“风筝”只能瘫痪在地是必定无疑的了。
二、注重打造质地优良、色泽鲜艳的“配件”,让“风筝”飞得青春靓丽。
这里的“配件”是指补填的文字,“青春靓丽”是指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而且要“新”,具有多种引人注目的色彩。方法有三:一是对题中已有概念的理解要避开一般层面而取题意允许的新的角度,例如“告别
____________”,一般把“告别”理解为陈述性动词,能带“自卑”“懦弱”“自我封闭”等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这类文章都有自我审视和校正的色彩;有的考生能避开这一般模式,机智地将“告别”看成充当主语的名词性概念,然后在横线上组装“如虹”、“是一种胆魄”这些“质地优良、色泽艳丽”的“配件”,构成别具一格的描写句或判断句,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色彩、哲理色彩。请欣赏常州一考生《告别是一种胆魄》的结尾:“鱼儿告别池塘,可能面对干涸;鸟儿告别竹笼,可能面对死亡;石子告别高山,可能面对寂寥,但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们选择了告别,闪耀着豪迈的胆魄之光,开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读着它,你会不感到这是一只独具异彩的“风筝”?二是选用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材料。例如上海题“我们的名字叫______”,你若填入“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一类的概念,抒写爱国情怀,能显出大气和亮色;但都这样写则未免单调。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写的是后进生,但笔调并不消极,调侃中不乏活泼、自强和进取,开篇就写得很诙谐:“‘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所以‘好学生’,避而远之,‘捣蛋鬼们’心向往之,我在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时,就坐在了‘最后一排’。”全文就洋溢着这种极具个性的“黑色幽默”,这种色彩的“风筝”翻飞在蓝天下,怎么会不引人注目?三是补题文字须巧用辞格,精心推敲,求活求新,夺人眼球,让观众在风筝世界中钟情于你的这一只。例如,《告别自卑》就不如《告别“隐性杀手”》生动,《告别是一种美丽》就不如《告别如虹》亮丽,《我从生活那里学到的》(山西题)就不如《我从“无字书”那里学到的》含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