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以赞颂自然为主题:《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体会诗歌的魅力。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诗”的审美意识,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单篇教学方案】
《沁园春•雪》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导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学会“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主要教学步骤:
1.走入课文:①会读。先听录音跟读,理解重音、停顿、节奏等,然后运用个人读、小组读、互读互评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诗歌朗读作个性处理,表演朗读。②赛背。先背上节,请优胜者介绍记忆方法,师生合作梳理出词作的关键词语和结构特点。然后背下节,再比较两段特点,齐背全文。2.走近作者:①细读课文,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词人毛泽东,他________________”,从遣词造句上品析;“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我看到了伟人毛泽东,他___________”,从情感内容上感悟。②师生一起介绍毛泽东。③补充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朗读,简单比较两词内容和写法的异同。3.走向自我:朗读课文,结合今天的社会,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话。
【方案二】
教学角度:美读美说——师生互动,美读精析,在反复吟咏中完成背诵与鉴赏两个目标。
主要教学步骤:
做好预习: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写作背景。1.分句读,说体验的话。示范,学生读,老师析:学生每读完一句,老师就用精美的语言、朗诵的语调评析该句的特点。①学生读,学生说,说一句叙述的话。训练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②老师读,学生说,说一句抒情的话。训练学生理解诗句的情感。③分小组,一组读,一组说,说一句评论的话。训练学生品析诗句的遣词造句。2.分层读,说朗读的方法。①学生分层读上节,教师说每层朗读的体验。②教师分层读下节,学生说朗读的方法。3.分段读,说想象的话。①准备:从诗句中,你看到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用优美的声音朗读出来。②活动:女生读,男生说。男生读,女生说。自由组合,一人读,另一人说……形式不拘。4.用任先青的《诗人毛泽东》结束。
《雨说》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选点研读——披文入情,由情入理,掌握拟人的表现手法,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诵读古诗中写雨的诗句,营造课堂氛围。2.文学揽胜:①朗读课文三遍,读正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②跳读诗歌里写雨的诗句,想象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③借用课文里的优美句子,写作抒情短文《雨说》,朗读交流。3.科学探幽:查阅手头资料,或访问教科学课的老师,了解雨的形成、特点、作用等,然后写成一段题为《说雨》的科普文字,朗读交流。4.写作论坛:①辩论:《雨说》里的雨还是不是雨。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自己的观点,形成正反方开展辩论。教师小结诗歌里拟人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②创作:仿造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说》,朗读交流。5.阅读链接:读郑愁予的《真理的歌》,朗读后交流,理解诗歌的感情,探讨其拟人的艺术手法与《雨说》的异同。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语文活动——举行赛诗会,在朗读和倾听、自评与互评中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赛前准备:①教师介绍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③鼓励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宣布分小组比赛。④成立学生评委,公布评分标准。2.赛诗过程:①各小组登台朗诵,形式不拘,可集体,可个人,可伴音,可伴舞。②请各小组代表进行自评、互评。③评委公布结果。3.赛后余波:①听课文朗读录音,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②为自己的朗读录音。③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一节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语言积累——本诗的语言凝练形象,句式灵活生动,适合学生积累、品味。
主要教学步骤:
1.读诗歌,整体感知:①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②集体朗读,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正确理解题目“变奏曲”的意思。③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学语言,细处揣摩:①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结合具体词语谈喜欢的理由。②读第二节,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象征手法的特点,列举《小橘灯》等熟悉的例子。③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3.勤动手,积累语言:①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并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②背诵积累:“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朦朦胧胧”。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较阅读课——与《天上的街市》进行多角度比较,培养自学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复习《天上的街市》:诵读诗歌,回忆作者和写作背景、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等。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①用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接力读等各种方式反复朗读,直到读得流畅自如,读得真情感人。②结合课内外资料,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3.比较阅读:①老师介绍比较阅读的方法,提供比较两首诗歌的各种角度,如内容、情感、意象、手法、用词、结构、句式、风格、背景等。②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去比较两首诗,并把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4.广泛交流: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成果,交流时教师注意选择,尽量使交流短文的比较角度不要重复。5.表格整理:把自己的和同学的交流成果融合起来,用表格来比较两首诗的异同。6.自我小结:通过学习这两首优美的诗,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试用句式“诗歌的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说话。
《外国诗两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读写结合——读诗时学会用想象的方法,改写、续写则能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方法:复习田园诗知识,以《过故人庄》为例子,教学生读诗时学会用“从诗歌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方法。2.指导一篇:①朗读《蝈蝈与蛐蛐》,读出节奏与情感。②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③调动各种感官想象诗歌画面,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佳作交流。④听觉想象拓展: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⑤感官想象深入: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还表现在另外哪些方面?⑥学生仿造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3.自学展示:①分小组学习《夜》,读、写、画、唱等学习方式任选。②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诗歌汉语译文探究——从课文的多个译本入手,在研讨活动中学习诗歌。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讲述翻译家傅雷和施蛰存的故事,特别突出他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语言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论争:翻译的语言文字应忠于原文还是应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2.出示资料或课件:两首诗的外文原诗,文体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分析,多种译本,网络资料等。3.指导学生进行资料信息整理。分小组合作,快读找出最喜欢的译本,比较分析喜欢的理由。4.指导选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确定一个小而巧的探究主题:如诗歌翻译的一个原则,阅读译诗的方法,《蝈蝈与蛐蛐》各译本比较,诗歌翻译要不要押韵等。5.组内充分讨论,大胆质疑,写成有条有理的探究性短文。6.展示探究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沙市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