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1期 ID: 355931

[ 程继兵 文选 ]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程继兵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历验与进一步学习的体会,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综合文字、音韵、训诂等知识,讲清字、词的涵义。
  
  结合文字、训诂等知识,讲清常用字词的原委,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项羽本纪赞》云:“羽岂其苗裔邪?”苗裔指后代,在文言文中习见。苗,泛指初生植物,比喻小孩,进而指后代,这不难理解。裔为什么指后代呢?裔,《说文》:“裾也。”裾指衣服下面的边缘,以其下垂,引申为后代。
  又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六个字有三个难点。数,本是小学都应掌握的常用字,但因多音多义,读音与意义常混淆。《说文》:“数,计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计数为本义,因谓所计数为数。计数频繁,故为频数,又为数密也。”原来,表示计数,音shú,是数的本义。名动相因,词类活用成为固定意义,引申为数目,音shù。因计数频繁,引申为屡次、频频,音shuò,又引申为密,音cù。罟较生僻。罒,是网字的变形,本象网形。楷书中的从罒的字多有网义,如罗指捕鸟网,罩指捕鱼网。洿池,洿(wū),浊水不流。指污浊的水不流动。王筠《说文句读》:“洿、池同物,但分清浊耳。”因此,洿池泛指池塘。古人为了鱼类的生长繁殖,不许密网捕鱼。深入浅出地讲清汉字的形音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问题,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的良方。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有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心胸狭窄。古人说《周易》中六卦最切人事,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益,君子以见弄则迁,有过则改”;“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这六卦含有深刻的哲理:一是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二是要心胸宽广,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三是要重视养德养身,社会交际时语言得体,日常饮食根据保健的需要有所节制;四是抑制不健康的情感和要求;五是学习好的,纠正错的;六是正视社会环境,摆正自己的人生位置。老师可针对学生心理,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益的。
  
  三、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仅以《小石潭记》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稍加说明。
  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正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若能借鉴这些描写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孟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孟子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的特点,便于借此指导学生针对议论文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四、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一)要坚持“古为今用”,避免脱离现实。学习文言文,并非让学生钻故纸堆,并非让学生满口之乎者也,成为“孔乙己第二”;而是服务现实,古为今用,化知识为能力,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论”。
  (二)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人类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努力做到日新、日新、日日新。
  (三)要坚持追根溯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准。教师应该学而不厌,对语音、文字、训诂、语法、古代文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逐步达到系统化,遇到问题勤查工具书,必要时就教于专家,不仅要知道流,还要知道源。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深入浅出,将语文课上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