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1期 ID: 355922

[ 徐昌才 文选 ]   

悲凉人生中的缕缕温情

◇ 徐昌才

  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我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是历历在目、活灵活现的亲情温暖了我的心灵,是多灾多难、无可掌控的悲凉冰冻了我的希望。对于归有光,我除了悲悯还是悲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沧桑变迁和三位女性的悲苦离世反映一种失败的人生与悲凉的生活,让人产生一种寒心透骨的伤感和不能自主的无奈。悲从何来?首先,来自于归氏家族的分崩离析,萧条败落。文中有言:“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处多置小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由通到塞,百年老屋被七分八切,家庭成员心理隔膜加深,鸡、狗东奔西跑,客人穿过厨房赴宴,整个大家庭呈现出它的杂乱无序和破败惨淡。作者是不动声色地叙述这种变化,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悲凉和苦涩的无奈,特别是那种分割而居,离心离德的现象更令作者痛心疾首。《震川先生集》有关归氏家族发展到归有光一代的情况有这样的记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疱下之馂,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氏家庭之中,贪鄙诈戾者有之,不学无礼者有之,形同陌路者有之,愚顽自私者有之,背祖忘宗者有之……这种人心堕落,家风丧尽的现象正可补证“诸父异爨”的事实。实际上,归有光是一个有很强家族观念的人,他神往祖上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家风正统的时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归家已是日落西山,光景凄惨。他痛心,他又无奈,他悲凉,他又不甘,这种忧患和悲凉、痛苦和伤心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作品沉郁悲悯的情感氛围。
  其次,来自于三位至亲女性的离世。归有光束发读书项脊轩中时,母亲早已谢世,他只能从哺育过他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了解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以及她对儿女的殷殷深爱,不免悲从中来。生命的转瞬即逝、母爱的荡然不存、命运的聚散离合、死亡的潜在威胁等等,都让归有光敏感忧郁的心痛苦不已,哀哀无告。归有光的祖母,面对归家“读书久不效”、功名久不取的事实,将希望全寄托在长孙身上,她的慈爱、期望与激励之中夹杂丝许酸楚的话语,孙子虽然记忆犹新,但老人却已命归黄泉。妻子来归,暂时驱遣了作者的落寞无依之感,谁知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妻子又去世了,作者再次跌入感情的低谷。七岁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不到而立之年又丧妻,这三个女性,是他一生感情的依托,却一一离去,人在命运面前显得多么无能为力,内心的忧郁痛楚却与日俱增,归有光早已不堪重负,他需要一个地方放松,他需要一种途径来解脱,可是命中注定,他只能活得如此凄凉,如此沉痛!
  其三,来自于作者自身发展的坎坷曲折。归有光15岁读书轩中,足不出户,“竟日默默”,以求奋发有为,博取功名。初作志文时,连秀才都不是(归有光20岁考中秀才),但从他以曾经昧昧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诸葛孔明自比,则志向可知。他曾自嘲:“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陷井之蛙何异!”自嘲之中包含着高度的自信。补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经中举(归有光中秀才后连考六次才于35岁那年中举,此后,又有八上公车不遇的坎坷经历,一生最大的任职仅是县令而已),但从文中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科场接二连三的落第,仕途聊胜于无的卑微,消磨着他的雄心壮志,他再也无心放言高论了。
  其四,来自于百年老屋的衰败零落和作者生活处境的形影相吊。“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写其狭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其破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其窘迫;“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则昏”,写其阴暗。寥寥几笔,于平实介绍中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作者对阁子稍加修葺,弥补了破旧雨漏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花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略加整理,面貌稍新,作者便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起来: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啄食,人至不去”的庭阶寂寂;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月色幽幽。这些匠心独运的美化和津津有味的消遣,其实透露出一种寒彻肌骨的冰凉。可以设想,一个人陶醉到昼夜以小鸟为友、以明月为伴、以花木为邻、以诗书为乐的程度,那么,这个人该有多么孤独,多么落寞,他沉浸在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却早已被热闹缤纷的世界所遗忘,他沾沾自喜近乎寒伧的居室环境却早已被阴冷凄清折磨得心力憔悴。表面上的“喜”是为了映衬骨子里的“悲”,环境的幽静是为了烘托内心的悲凉。这些文字,我读不出乐来,相反,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归有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浓重悲凉。
  以上,我从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科场失意和老屋破旧四个方面探析了《项脊轩志》情意悲凄、风格沉郁的原因,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项脊轩带给归有光的不仅仅是切肤之痛、忧患之苦,还有患难中的真情,落魄中的温馨,那就是三位女性(祖母、母亲和妻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意。先说母亲,归有光通过家中老妪的亲口转述来回忆母亲,只写一个动作(以指叩门),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再现慈母关爱儿女、问寒问暖的情状。“某所,而母所立”是老妪常常对我说起的话,颇有物是人非、触物伤怀之感;母亲曾经站在这里,也曾经站在老妪面前,音容笑貌对老妪来讲是那样真切、清晰,可是现在却成了儿子心中一道感伤的模糊的风景线。母亲是一尊站立在儿子心中的雕像,岁月的沧桑和命运的多舛赋予她灰暗的色彩。文中转述的运用,更好地写出了幼年丧母的作者只能从他人的言谈中增加对母亲有限的了解,而聆听的同时又让他意识到与母亲相处的短暂、母爱的失落、生命的转瞬即逝以及死亡对每个人的潜在威胁。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再说祖母,作者勾勒祖母形象共有三次语言描写,其中两次是向孙儿讲话,一次是自言自语,每一次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所显示的心理动机都不相同。“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体现的主要是欣赏、疼爱、思念和些许玩笑;“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体现的是老祖母内心的期待和渴盼,其中也有几许酸心和悲凉;“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和荣耀,信任和激励。寥寥三句话,把一个慈祥和蔼、疼爱孙儿的老祖母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最后说妻子。写一件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凸现夫妻相亲相爱,温馨甜蜜的幸福生活;还写了一句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言虽出自妻子之口,却只是转述娘家诸小妹的好奇问话,亦可看出归氏夫妇生活的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还写了一棵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时光易逝,情意难忘啊!作者轻描淡写三位生命中的女性,分别突出母爱难忘、遗教难忘、恩爱难忘,这是患难中的亲情,绝望中的希望。是啊,这种至真至切、感人肺腑的情意的确是作者苦难人生中的慰藉和依靠,可是承载这些感情的亲人均已离世,作者还能指望什么呢?一股悲凉冷清之气弥漫在字里行间,几乎掩没了那些温馨,那些温热,读过这些文字,我觉得,有亲情点缀的悲凉比纯粹的悲凉更其悲凉,有希望活跃的绝望比毫无希望的绝望更为绝望,归有光,一颗脆弱的心,能承受得住这分家庭、人生和功名的痛苦吗?
  [作者通联:湖南长沙雅礼中学]

悲凉人生中的缕缕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