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生命”的缺失成为阻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199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奏响了高考作文向生命进军的号角,话题作文开始大规模登陆高考。这种命题形式凭借其“三自(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方针的灵活多变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话题作文的优越性即使在2004年以来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从而打破国家命题一统天下的格局的情况下也毫不逊色,而是更加完善与成熟。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至2006年高考中大量涌现的话题作文,让我们目睹了话题作文趋向成熟的盛宴。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品尝高考话题作文所彰显出来的思辨、人文、审美等关键词的同时,也欣慰地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的生命化取向。诚然,这种取向只是“潜伏”,却已然让人看到了曙光。
当“困惑”遭遇“曙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师自然喜出望外。欣喜之余,笔者谨慎梳理了1999年以来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的轨迹,即对生命隐喻的解读(生命是什么)、对生命状态的反思(生命怎么样)、对生命厚度的体悟(生命将如何)。
1.对生命隐喻的解读。
对生命是什么的追问和解读不仅仅是哲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程度的深浅将会影响到人生态度的好坏。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人生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体价值取向,更加关系到将来主流社会群体的价值生态。因此,高考作文中适当考查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十分必要。
2005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写以“位置与价值”为题的命题作文。人生是有限的,但有限的人生总要创造出价值。在生命学的意义上,价值是一个偏中性的概念,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正价值决定个人崇高的位置,负价值决定人渺小的位置。文题在继承近几年高考热点“思辨”的基础上,冷峻地将视角转向了引导考生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可谓发人深省。2006年安徽省的话题是“读人生、读父母”,鲜明地提出了解读生命的要求,这无疑是2005年全国卷Ⅱ的深入化和具体化。
2005年江苏卷与湖北卷的作文命题创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约而同地从“作文与做人”角度引导考生解读生命的意义。用“凤头、猪肚、豹尾”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懈怠。“开头要精彩亮丽”是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选择生命的起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间要充实丰富”则暗示人们生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积极进取的人生才是“充实丰富”的;“结尾要响亮有力”又告诫人们只有善始善终的人生才是“响亮”的,才是充溢着生命活力的。所以,江苏省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正面导向作用。湖北卷的作文题是从“诗人写诗”的角度隐喻生命的本质在于“出”与“入”的辩证上,“入”是生命的进取,只有“入”得深刻,才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但“入”绝对不是生命的全部;“出”不是生命的简单退却,而是反观与自省,是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出”是生命的有效补充。如果说江苏卷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生命节奏进行静态预设,那么湖北卷作文题则暗示考生对生命旋律进行动态的建模。这两个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题在生命的晴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2.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最早引发对生命状态思考的是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切口小,毫不犹豫地把目标指向心灵,而且暗含着一个对生命状态的反思问题。因为,对心灵而言,任何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后,全国卷以迅猛的姿态高举生命反思的大旗,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2003年)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都在警醒考生从辩证的高度思考生命的状态。“感情”是生命的精神存在,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这是人应当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感情(感性认识)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也是生命的常态之一,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果一味放大痛苦,势必会导致人生的悲观低沉。正视挫折,痛定思痛,人生才会更加和谐通融。这就是2004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意图。
在全国卷作文连续三年主攻“生命反思”的同时,作为全国课程改革前沿主阵地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作文命题都不负重望。北京市的作文题目“说安”(2005年),简洁明了,既暗示了文体,又限定了话题的范围。当然,更重要的是“安”字透射出来的生命学意义。“安”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和衷状态,考生既可以抒发理想也可以表达现实,既可以讨论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既可以独抒性灵也可以放眼寰宇。这种命题形式进一步降低了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考生立意也相对自由,可大可小、宜深宜浅,保证了高考的区分度,又能够让那些对生命状态领悟深刻的考生获得高分。上海是多元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人未来生存状态的征兆。从2003年到2006年,上海市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够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实属不易。“杂”(2003年作文题)、“忙”(2004年作文题)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命状态,每一个上海人都能够深刻而具体的体会到这一点。2005年的作文题“流行文化对我的影响”较之前两年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更便于中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观察文化、思考人生。其实说到底,“流行文化”是社会涌动的潮头,是社会特定群体的“生命进行时”。这些特定的群体当然包括追求个性自由与生命解放的青少年学生。这样,考生既是“流行文化”的主体,又是生命反思的主体,自然就能够写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有效地遏制了写作中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2006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命题吸取了前三年的经验,旨在引导考生从个体(“我”)的角度主动思考(“想”)人际存在的合作状态(“握手”)。
2005年湖南省给定的话题是“跑的体验”,文体限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个命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2003年和2004年的高考作文,无庸置疑,“跑”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人从出生到衰亡其实就是一个“跑”的过程,与时间赛跑,在有限里创造无限;与朋友赛跑,在协作里滋生情谊;与敌人赛跑,在斗争里品尝乐趣。从躯体到灵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命的跑道上跋涉,并随时寻求皈依。
江西省单字作文题“脸”从形式上借鉴了上海前两年的命题经验。从字面上理解,“脸”只是人体的一部分。如果考生思路局限于此,肯定不能写出新意。“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面子”的意思,考生只要稍做思考,便不难联想到这一层。问题是这还不够,“脸”是人特有的人格面具,有了它,自然生命就增加了社会和伦理的内涵。再依次类推,人需要“脸面”,单位、集体、国家、民族都需要脸面。总之,从深层意义上思考,“脸”涉及到仁义廉耻,是生命的伦理状态。
3.生命厚度的体悟
生命的厚度是一个交织着历史纵横和空间转换的概念,是生命立体化的投影。时间意义上的昨天、今天、明天与空间意义上此在、彼在之间交织互动,共同构筑了厚重的生命大厦。
因此,我偏爱2005年天津的命题“留给明天”。这是一个很具诗意的命题,明天是一个交织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个体和群体都适用,“留给”是生命的仰望姿态,是一种生命的主动态。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即“拿什么留给明天”;也可以写成生命的自白与宣言,即“我有XX留给明天”。无论是追问还是宣言,都必须以生命的厚度作为砝码。这种命题伸缩性较大,值得借鉴。类似的话题,辽宁省却用一句古诗来传达——“今年花胜去年红”,我们不妨等价代换为“今天(明天)会更好。这样转换之后,命题者的苦心就能被大家接受了:珍惜今天的生活和拥有,树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价值观,相信一切都会更加美好。所以说,2005年天津和辽宁两省的考生是幸运的,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残酷竞争时,也能够温馨地被提醒:今天已经很好、明天会更好。这种命题减小了考生的应试压力,又把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拉回到乐观、积极、进取的轨道,可谓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说天津2006年的话题“愿景”则是2005年“留给明天”的延续,只是更加紧密地暗合两岸关系的新进展罢了。
一、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生命”的缺失成为阻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199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奏响了高考作文向生命进军的号角,话题作文开始大规模登陆高考。这种命题形式凭借其“三自(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方针的灵活多变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话题作文的优越性即使在2004年以来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从而打破国家命题一统天下的格局的情况下也毫不逊色,而是更加完善与成熟。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至2006年高考中大量涌现的话题作文,让我们目睹了话题作文趋向成熟的盛宴。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品尝高考话题作文所彰显出来的思辨、人文、审美等关键词的同时,也欣慰地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的生命化取向。诚然,这种取向只是“潜伏”,却已然让人看到了曙光。
当“困惑”遭遇“曙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师自然喜出望外。欣喜之余,笔者谨慎梳理了1999年以来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的轨迹,即对生命隐喻的解读(生命是什么)、对生命状态的反思(生命怎么样)、对生命厚度的体悟(生命将如何)。
1.对生命隐喻的解读。
对生命是什么的追问和解读不仅仅是哲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程度的深浅将会影响到人生态度的好坏。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人生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体价值取向,更加关系到将来主流社会群体的价值生态。因此,高考作文中适当考查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十分必要。
2005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写以“位置与价值”为题的命题作文。人生是有限的,但有限的人生总要创造出价值。在生命学的意义上,价值是一个偏中性的概念,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正价值决定个人崇高的位置,负价值决定人渺小的位置。文题在继承近几年高考热点“思辨”的基础上,冷峻地将视角转向了引导考生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可谓发人深省。2006年安徽省的话题是“读人生、读父母”,鲜明地提出了解读生命的要求,这无疑是2005年全国卷Ⅱ的深入化和具体化。
2005年江苏卷与湖北卷的作文命题创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约而同地从“作文与做人”角度引导考生解读生命的意义。用“凤头、猪肚、豹尾”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懈怠。“开头要精彩亮丽”是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选择生命的起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间要充实丰富”则暗示人们生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积极进取的人生才是“充实丰富”的;“结尾要响亮有力”又告诫人们只有善始善终的人生才是“响亮”的,才是充溢着生命活力的。所以,江苏省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正面导向作用。湖北卷的作文题是从“诗人写诗”的角度隐喻生命的本质在于“出”与“入”的辩证上,“入”是生命的进取,只有“入”得深刻,才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但“入”绝对不是生命的全部;“出”不是生命的简单退却,而是反观与自省,是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出”是生命的有效补充。如果说江苏卷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生命节奏进行静态预设,那么湖北卷作文题则暗示考生对生命旋律进行动态的建模。这两个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题在生命的晴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2.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最早引发对生命状态思考的是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切口小,毫不犹豫地把目标指向心灵,而且暗含着一个对生命状态的反思问题。因为,对心灵而言,任何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后,全国卷以迅猛的姿态高举生命反思的大旗,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2003年)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都在警醒考生从辩证的高度思考生命的状态。“感情”是生命的精神存在,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这是人应当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感情(感性认识)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也是生命的常态之一,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果一味放大痛苦,势必会导致人生的悲观低沉。正视挫折,痛定思痛,人生才会更加和谐通融。这就是2004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意图。
在全国卷作文连续三年主攻“生命反思”的同时,作为全国课程改革前沿主阵地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作文命题都不负重望。北京市的作文题目“说安”(2005年),简洁明了,既暗示了文体,又限定了话题的范围。当然,更重要的是“安”字透射出来的生命学意义。“安”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和衷状态,考生既可以抒发理想也可以表达现实,既可以讨论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既可以独抒性灵也可以放眼寰宇。这种命题形式进一步降低了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考生立意也相对自由,可大可小、宜深宜浅,保证了高考的区分度,又能够让那些对生命状态领悟深刻的考生获得高分。上海是多元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人未来生存状态的征兆。从2003年到2006年,上海市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够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实属不易。“杂”(2003年作文题)、“忙”(2004年作文题)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命状态,每一个上海人都能够深刻而具体的体会到这一点。2005年的作文题“流行文化对我的影响”较之前两年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更便于中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观察文化、思考人生。其实说到底,“流行文化”是社会涌动的潮头,是社会特定群体的“生命进行时”。这些特定的群体当然包括追求个性自由与生命解放的青少年学生。这样,考生既是“流行文化”的主体,又是生命反思的主体,自然就能够写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有效地遏制了写作中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2006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命题吸取了前三年的经验,旨在引导考生从个体(“我”)的角度主动思考(“想”)人际存在的合作状态(“握手”)。
2005年湖南省给定的话题是“跑的体验”,文体限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个命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2003年和2004年的高考作文,无庸置疑,“跑”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人从出生到衰亡其实就是一个“跑”的过程,与时间赛跑,在有限里创造无限;与朋友赛跑,在协作里滋生情谊;与敌人赛跑,在斗争里品尝乐趣。从躯体到灵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命的跑道上跋涉,并随时寻求皈依。
江西省单字作文题“脸”从形式上借鉴了上海前两年的命题经验。从字面上理解,“脸”只是人体的一部分。如果考生思路局限于此,肯定不能写出新意。“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面子”的意思,考生只要稍做思考,便不难联想到这一层。问题是这还不够,“脸”是人特有的人格面具,有了它,自然生命就增加了社会和伦理的内涵。再依次类推,人需要“脸面”,单位、集体、国家、民族都需要脸面。总之,从深层意义上思考,“脸”涉及到仁义廉耻,是生命的伦理状态。
3.生命厚度的体悟
生命的厚度是一个交织着历史纵横和空间转换的概念,是生命立体化的投影。时间意义上的昨天、今天、明天与空间意义上此在、彼在之间交织互动,共同构筑了厚重的生命大厦。
因此,我偏爱2005年天津的命题“留给明天”。这是一个很具诗意的命题,明天是一个交织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个体和群体都适用,“留给”是生命的仰望姿态,是一种生命的主动态。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即“拿什么留给明天”;也可以写成生命的自白与宣言,即“我有XX留给明天”。无论是追问还是宣言,都必须以生命的厚度作为砝码。这种命题伸缩性较大,值得借鉴。类似的话题,辽宁省却用一句古诗来传达——“今年花胜去年红”,我们不妨等价代换为“今天(明天)会更好。这样转换之后,命题者的苦心就能被大家接受了:珍惜今天的生活和拥有,树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价值观,相信一切都会更加美好。所以说,2005年天津和辽宁两省的考生是幸运的,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残酷竞争时,也能够温馨地被提醒:今天已经很好、明天会更好。这种命题减小了考生的应试压力,又把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拉回到乐观、积极、进取的轨道,可谓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说天津2006年的话题“愿景”则是2005年“留给明天”的延续,只是更加紧密地暗合两岸关系的新进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