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34

[ 李荣刚 文选 ]   

非理性语言的美学价值

◇ 李荣刚

  与“横看成岭侧成峰”充满理性趣味相对应,“月是故乡明”则无理而充满了情趣。在语文世界中,这种非理性语文现象广泛存在,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语言领域中这种不合乎逻辑的现象非常多见,尤其是文学语言。很难想像在这种非理性语言缺位的情’况下,语言的表现力将会怎样的苍白。达成这种奇妙的语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就其客观原因来说,这种现象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蒙昧认识。人类在乏文明的史前时期或者是在亚文明时代,认识上的局限使他们总是把一切现象归于神或者天的意志,即以唯心主义的认知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这种认矢口观在很多时候给人们以心理的释放,以达到自我安慰或心理调节,这正是美学意义上的愉悦性功能的体现。当然,这样同时也使得人们安于天命,丧失了抗争自然的主动和人性的独立。
  天地是人类最原始的宇宙概念,也是至伟力的化身,无论是古华夏的盘古开天说还是《旧约》中的伊甸园故事都表现了这一思想。汉语中许多与“天”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都是这种美学功能的体现,诸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天不长眼”等。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往往把惩恶扬善的愿望寄托在上天的身上,或者是将自己失败的根源归结于命运,从而释放自己的负疚感。
  人们通常用“寥若晨星”来表示事物数量之少,用“月明星稀”来描写夜空的晴朗,这两个成语其实都是人们错觉的结果,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头顶上都会是繁星满天,星星在早晨的时候并不“寥”,在月明之际也不“稀”。然而,正是这种’错觉反倒使得这两个成语具有了相当的理趣之美。“心乱如麻”和“心想事成”也都是古人误认为“心”是思维器官的结果,按理应把“心想事成”说成“脑想事成”才对。
  然而,更多的非理性语文现象却并非源于人们认知上的浅陋,相反地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人们智慧的体现,是人们积极追求美学价值的结果。这在汉语言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下面这些成语:刻舟求剑、幕天席地、破镜重圆、狐假虎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缘木求鱼、天翻地覆、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天花乱坠、狗尾续貂、炙手可热……这些成语中,有的运用了夸张手法,有的则是通过丰富的想像达成的,有的兼而有之。我们不会相信真的有人会按船上的记号去寻找剑,更不会相信人的美貌会让花儿害羞、鱼沉雁落。但我们却愿意享受这些成语带给我们的美感。
  在诗文、谚语、谜语、歇后语等语言范畴中,非理性语言更是大放异采。例如,“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同住”(王观《卜算子》)……这些诗词名句正是因其“无理”方得以流传千古,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仨鼻子眼儿——多出一口气”,“猪鼻子眼儿里插葱——装像(象)”,等等。俗语或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或是民间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地方文化的经典之一。俗语的显著特点是用一句口头语或一句话来说明一个道理,生动浅显,一听就明白,但也有个别俗语含蓄幽默。如“月是故乡明”、“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蛋里面挑骨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从主观上而言,这些非理性语言现象达成的方法除了想像假设外,还有偷换概念、异类相比、运用夸张、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手法的运用。“泥菩萨过江”、“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只能是想像中的事,“瞎子放驴”、“仨鼻子眼儿”也只能在假设中存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离愁物化,驷马难追君子一言是因为彼“快”非此“快”,“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同样是移情的作用,多样的艺术手法,达成丰富的美学内蕴,汉语言的风采可见一斑。
  摆脱生活苦难,追求精神愉悦,不断进行审美创造本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非理性语言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