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21

[ 张泽勇 文选 ]   

阅读教学需要的几个链接

◇ 张泽勇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阅读教学的时间占到中学语文教学时间2/3强。按理说,通过这样的训练,当中学毕业的时候,那些苦读十年的学子,他们通过课堂应该说接受了一定量的语文熏陶;再加上现代信息社会的主动或被动接受的语文信息的刺激,他们应该比以前的我们有更多的语言积淀,应该有更多的语言敏感。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他们虽然阅读了别人的作品,接收了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情感的前人作品,却并没有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没有将别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甘泉;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将那些生命的感悟,那些生活的智慧当作了一种知识,而不是消化成自己的修养,他们无法体会到文字承载的思想和艺.术的美感。日复一日,他们早已模糊了语文的状态:读书读不出书中浓郁的味道,写作写不出生活的缤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无法感受生命的美丽,无法体会文字的厚重!
  原因何在?我想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认识还存在偏误。
  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从操作层面来说可以这样确定:培养语文素养,酝造语文状态。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喜欢读并且能够读懂有品位的文学书籍;喜欢写并且能够写好自己的生活感悟。因此我们认为,阅读就是一种链接,在链接中激活,在链接中创新。链接的范围越广泛,激活的内容越厚重,创新的成就就越突出。具体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说,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链接相关内容,并利用这些内容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达到读懂文本、丰富语言和思想、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所以,链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一般说来,阅读需要链接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链接知识这里说的知识指的是语文基础知识。传统的归纳一般是“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但我认为还应包括文化、文体的基础知识等等。这是构成学生语文修养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
  今天的语文教育正从以语文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向以语文素养提高为本位的教学转轨。这对语文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转变,它可以改变语文繁琐沉闷的尴尬局面,实现了语文本体属性的回归。但或许是受到的压抑太久,人们借“素养”之说表现出矫枉过正的倾向,把“素养”推崇到极致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流行模式,使今天的语文教育已经或者说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教学。这种情况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千姿百态。我们现就以最流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来作一个剖析。基本的流程可以这样概括:学生分小组提出问题,再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汇报。
  本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期望是非常崇高的,出发点是非常诱人的: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下“生成”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暗含着一个前提: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升。可惜我们有人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形式,缺少关注学生达成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序列,甚至缺少对错误’进行有效矫正。这种课堂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处于朴素的原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悟性”,结果小组合作只能是在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徘徊,缺乏深层次的探究;虽然有了形式的活跃,缺少的恰好是深刻,也就是缺少对文本实实在在的感悟、理解。其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细枝末节。解读只停留在最低层面而已,甚至连文本的理解也不能做到准确、透彻。长此以往,学生“知识”将越来越贫乏,能力越来越欠缺,水平也必然越来越糟糕。
  在众多的知识中,我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关注的是下面几个方面的知识:
  1.基本的文字知识 语文教师须有“尖锐”的文字敏感,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敏感,而语文老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怎配做语文教师?文字对语文教师,犹如空气对入之生存那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人忽视一样(韩军语)。今日,语文课漠视文字知识现象极严重,语文教师“文字自轻”意识极深固,视“文字妙处”如无物,唯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作者等,独不关注文字。众多语文教师文字水平低,让人瞠目!
  何为“文字妙处”?
  文聿的张力指文字含蕴的背景意义,文字的情感色彩,文字的语法功能等。古人写文章向来讲究炼字,在炼字得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文字的知识,那么我们阅读文章难道能够忽视炼字吗?不必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名句和故事了,就是那些似乎毫不起眼的文字也有可能留给你许多解释的空间。因而阅读中离不开对文字的咀嚼,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好在”刻画的是父亲复杂的心理:既不愿意就要远行的儿子带着牵挂上路,却又无法回避艰难的现实。“好在”表现的是一份尴尬,更是一份真情。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张力。
  2.基本的文化知识 文字是有生命的,那生命是情感,是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缺乏文化的学生也许永远不能读懂深邃,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绚烂缤纷的文字世界。当然这里的文化一方面是指文化常识,但更是指那些体现在人物、事件、风物上的气质和韵味。我们阅读文字其实就是在阅读一种文化,阅读文化的那份幽深,阅读文化的那份韵味。比如,我们会在文章中读到下面一些概念:夕阳、柳树、芳草、天涯、明月等,这些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多一‘份理解的从容和感动。比如,《祝福》理解祥林嫂的遭遇,离不开文化的背景。学生懂得祥林嫂的文化困境才能理解他的不幸;《故都的秋》关于叹秋的韵调就具有一种人文的内涵;文人悲秋更是蕴涵着深深的文化血脉。
  总之,阅读离不开文化的积淀,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参与,我们只有将文化知识融进血脉之中,我们才能感动:于那些凝聚生命的文字,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3.修辞的知识 修辞帮助我们把文章写得美丽。比如阅读《故都的秋》,文章中使用的那些修辞手法就蕴含着作者绵长的思绪,阅读《拿来主义》,就要注意到引号的用法、比喻修辞、论证方法,通过把握这些细腻的语言材料,达到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
  4.句法、章法的知识 不同的句子结构与词语组合,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同样是写自己的一点感伤,朱自清只需要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郁达夫说“早晨起来,泡——大碗茶,向院子里一坐”。境界不同,韵味也不同,感情基调也有差别。
  再比如《空山鸟语》中有一句话:“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通过倒装将“在山中”强调出来,强调的就是“希望有一个能够自由歌唱的地方”。所以,句法、章法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悟。
  二、链接思维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教师很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学中形成了太多的思维误区:僵滞思维、定势思维、肤浅思维、狭窄思维、被动思维、单向思维。因为对思维缺少关注,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能对问题准确、深刻的理解,甚至对文本的解读无法完成。比如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如果不理顺思路,不明白其逻辑结构,是难以理解其深意的。
  文章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描绘形象是文章的基本手段。就是说理性的议论文也离不开事例。但阅读文章的目的却在于通过品味这些形象去理顺蕴涵其中的内核:主题。于是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现象获取本质的过程。能否获取本质往往也成为我们评定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庄周买水》,文章使用故事新编的方法,以含着苦涩的笑展示庄周卖水的故事,但故事绝不是目的,而是情节之后的内容。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深刻,显然需要学生探寻故事情节的本质涵义。
  透彻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忌讳浅尝辄止。透彻即是深刻,深刻即创新。创新不等于创造,创新重在新,而创造重在“造”。
  三、链接人格 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的心灵沟通。这是阅读终及的目标。语文具有熏陶的功能,具有塑造灵魂的作用。阅读能够塑造人的灵魂,能够唤醒人的潜意识,能够使人成为大写的“人”。阅读文章就是阅读思想,就是阅读一种人生态度,就是阅读一种文化。因此,阅读教学需要人格到堂,只有人格到堂,才能将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内化为生命的滋养。这里的人格和道德层面不完全相同,主要指应该具有以下的内涵:悲天悯人的意识;感恩的心情;热爱的心态;坚强的意志。
  所以,阅读教学是一种综合的活动,需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能力、思想,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走进自己的心灵,创造出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