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32

[ 姚尚春 文选 ]   

中学语文有效讨论的思考

◇ 姚尚春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施行,我们看到中学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但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在“热闹”的背后,仅有三分之一的讨沦具有积极的效果(达成共识);有二分之一的讨论收效甚微,流于形式,有些讨论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为什么会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学者本身对这种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尚处于模糊状态:
  
  一、有效讨论式教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至少可以激活师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问题”决定成效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问题首先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有助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它应该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而成;其次,问题是需要深入的。作为一名高中生,如果看问题只是停留在表层,那她的思想永远不能深刻或进步。因而,当学生对问题有了浅层认识后,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深入认识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这时就可以组织讨论,把问题引向深入,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更深理解;再次,问题应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眺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问题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应设计一些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即矛盾型问题)、假设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和积极思考。
  2.讨论是否精当
  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珍珠和泪珠》,教师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问题:(1)文中写到了哪些眼泪?(2)对于这些眼泪,作者情感如何?(3)能不能改换题目,把《珍珠与泪珠》改成《泪珠》?泪珠和珍珠之间有什么关联?是不是所有的泪珠都是珍珠呢?为什么?(4)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让人不明白的是一堂课学生有那么大能耐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有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如(1)(2)。因而,我们认为问题不应该太多,我们应该集中火力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只有精当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是否有足够时间保证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是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教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也成了“低效”的讨论。
  4.教师的角色
  上海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说话不足十分钟等。这些做法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教师不要干预学生太多。让学生以她的眼光,她的经历来理解,而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的理解或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强加给学生。我想,要想讨论有效进行教师就不要干涉太多,教师在讨论前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即时加以纠正,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或强势介入。也就是说,在有效讨论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例如,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墓础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发言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以此推动讨论有效进行。教师要从观点与方法的统一中,从学习与发展的统一中,评价学生的发言。肯定正确的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使他们真正信服,否定他们的看法也要有理有据。
  5.课堂的氛围
  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适当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讨论结果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状态始终是饱满的、高涨的,因此在讨论活动中,教师的“煽情”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借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讨论氛围。如放放音乐,说说笑话等;其次学生座位可以弄成会议型,这样更方便;再次讨论小组的组成应是均质的、合得来的,以便更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总之,有效讨论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而且讨论能有较高质量的结果。有效讨论不仅要有共识达成,更要能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注:
  ①④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224页。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③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