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39

[ 翟云洲 文选 ]   

《桃花源记》的标点及其他

◇ 翟云洲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传统古文名篇,现选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今就编选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首先是原文标点有一处似可商榷。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后面的文字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见《语文》初中第二册204页)经反复诵读,总觉得这里有些扦格难通。不仅语意不易理解,而且语法上也欠通顺。仔细推敲,觉得是断句上有问题。我以为此句应用如下的标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一来,在文意、事理和语法上就都通畅了。
  “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寻”什么呢?是渔人“诣太守”时所述说的桃花源.而不是“寻向所志”;至于渔人靠什么来“寻”呢,则是靠他以前沿路所作的记号,也就是“向所志”。因“向所志遂迷”而“不复得路”。文中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景以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已经隔了一些时日,这个“向”字在这里应用为表示日寸间的副词“往昔”或者“从前”解,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句中“昔”的用法,而不是作表示趋向的动词(古汉语称作表示动作趋向的介词)用:“寻向所志”。只有将原文断句为“向所志遂迷”才能文通字顺,句意流畅。因渔人“向所志遂迷”而“不复得路”,才能为后文的“后遂无问津者”铺设了前提。
  其次是两条注释有误。教材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中的“落英”注为“坠落的花瓣”;“缤纷”注为“繁多交杂的样子”。(参见《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这两条注释都值得商榷。“落英”有两种解释,一是初开的花,一是落花。《尔雅,释诂》:“落,始也。”来人罗大经《鹤林雨露·落英》条:“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释者云:落,始也。如《诗》访落之落,谓初英也。古人言语多如此,帮以乱为治,以臭为香,以扰为驯,以慊为足,以特为匹,以原为再,以落为萌。”同时《尔雅·释木》云:“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周祖谟《尔雅校笺》12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初开的花朵”为“落”,“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落英”正确的解释应是“初开而木结果实的花朵”。再从前一句“芳萆鲜美”看,“落英”应是“初开的花朵”才有道理。其理由有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古乐府诗《桃源行》,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而作,诗前有小序详加说明,诗一开头就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息值人。”看来诗人王维也是以“落英”为初开(盛开)的花朵,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红树”了。二是因当时魏晋文风继承汉赋传统,文,章很讲究四六工对,就连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是四六工对体,因而“芳草鲜美”与“落英缤纷”恰成工整的四六工对。三是因为如是落花杂沓,则芳草就会被落下的花瓣掩盖,也就不能给人以“鲜美”的印象’了。再看“缤纷”的解释,查黎锦熙先生主编的《汉语词典》(原名《国语辞典》)“缤纷”:①盛貌。②纷乱貌。(参见《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957年12月重印第一版41页)这里有两种解释,以“盛貌”为①,可见“落英缤纷”应解作“初开的桃花极为茂盛”,而不是“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
  最后是三个应作注释的词语没有注明。一是“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作”,义为耕种。《齐民要术·种谷篇》引晋人杨泉《物理论》曰:“种作曰稼,稼犹种也;收敛曰穑,穑犹收也。”由此可知“种作”为晋时人常用主语而今人不明。二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句中“问讯”一词。“问讯”一词容易产生误解,有人把这句中的“问讯”理解为“询问”或“打听消息”。其实此处的“问讯”应作“问候”之意。《尔雅·释言》:“讯,言也。”郭璞注:“相问讯。”(参见周祖谟撰《尔雅校笺》)这里用的是“问候”义。三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句中的“叹惋”一词。有的古文选本把“惋”字解释为“惋惜”。其实这是错误的,这里的“惋”是“惊骇”之意,“叹惋”就是“惊叹”。《一切经音义》引《字略》:“惋叹,惊异也。”《集韵》二十九换:“惋,惊叹也。”此处是桃花源人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之后,感到无比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