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19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考察(下)

◇ 曹明海 史 岩

  第二,“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反映在阅读领域,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简单说来,就是那些传统、高雅、严肃、文学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其受众越来越有限;而反之以新颖、通俗、休闲以及娱乐性强为特征的“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却日益盛行。比如,现在各种明星自传和影视小说的流行,恰恰就是读者从经典阅读往流行阅读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图书给予读者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是一种休闲文化消费。传统纯文学作品早已退居边缘地位,取而代之是记录流行文化的时尚图书。这是整个文化现状造成的,说的危言耸听点儿,今后我们的读者面临的很可能将是一个纯文学荒芜、经典沦陷的时代,而且这种趋势也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倾向。
  在中学课外读物调查中发现,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言情小说、科幻武侠小说等休闲轻松类读物,近些年来又加入了各种漫画、成人童话以及休闲小品和明星自传等流行读物。这些时尚的流行文本由于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化的阅读动机而备受欢迎。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剧烈、内心压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加大,休闲读物确实为现代人包括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也使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是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很少顾及,就使得阅读活动仅仅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的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休闲阅读虽具有积极的功能,但却不能成为青少年课外阅读的主流。
  话说回来,在很多人看来,时尚和经典是一对对立的范畴。其实,作为阅读本身并没有时尚与经典之分,我们之所以要不断的阅读,为的是从中获取知识、丰富思想和塑造人格等,只要是文本都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定的精神食粮。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无法回避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一个人如果一点时尚都不接触,他是很容易和现实生活发生隔膜的。再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只是在时下的文化环境下,这样的文本毕竟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严肃地提出来,是因为在现在这个大众文化语境之下,它所折射出来的消费性、趋众性和世俗化的阅读现状。
  经典阅读无论何时都应该也必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旋律。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时尚阅读就像吃麦当劳、肯德基,热量有了,但营养却谈不上;经典阅读就像吃正餐,程序上有点麻烦,但绝对有营养。现在电视上补钙的广告铺天盖地,有谁意识到,中国人的精神更需要补钙?试想,一个时刻跟着阅读时尚走,今天看《厚黑学》、明天看《曾国藩》、后天看《有了快感你就喊》的人,和一个爱读鲁迅、顾准的人会有同样的骨骼吗?”(11)另外,还牵扯到了一个阅读的精力和时间的问题,“苏轼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这里就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经典就是要精读的部分。没有泛读,你的眼界会变得狭窄;没有精读,你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浮浅。”(12)
  因此,在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在高雅艺术、精英文化日渐衰微的现实中,倡导并加强经典阅读就显得越发地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构建以及今后一个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语境下学生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的转变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大众文化在今天的崛起,虽然包含着很多积极、进步的因素,但由于它自身的性质所在,使它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它对价值、理想、传统等的消解几乎是致命性的。而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也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影响下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审美趣味的世俗化、低俗化、趋同化和感性化倾向。
  所谓审美的“世俗化”,是指“大众所欣赏的、感兴趣的都是尘世的、现世的东西,而对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敬而远之,对物质文化的审美需要特别高,对精神文化的审美需要则不强烈。”(13)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比较容易满足于生活表层上的审美享受,对于涉及到人类精神层面的问题日益缺乏兴趣,对于审美价值的判定也局限于追求“实用”或“实惠”上。比如说,人们对于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的关注越来越强,而对于作用于精神的内在心灵的关心则越来越少。具体来说,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注意得更多的是美物、美食、美饰、美容,以美容为例,人们注意的多是自己的外表形象,所以,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而较少将精力放在气质的培养、学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上。再以人们谈话的内容为例,今天人们谈的多是明星的轶闻趣事,谈某个商场的开业,谈某种新产品的出现,谈减肥健美、谈体育比赛、谈某种款式的衣服、谈某个牌子的化妆品……而就是不谈或很少谈及与理想世界有关的事情,人们只关心自己在尘世的快乐与幸福,而很少触及自己的精神。”(14)这些发生在我门身边的生动形象的例子都向我们揭示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之下,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之一——审美的“世俗化”。
  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世俗化”的倾向已经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的选择,一方面文学得以以大众化和普及化面目出现,乍看起来仿佛一片形势大好,但其中的实质却是高雅文学和经典文学渐渐走出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说我们所追求的那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态和阅读秩序已渐渐失去平衡,学生阅读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向了那些占据着书店最醒目位置的畅销书。高雅文学、经典文化其根本在于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通常它们所体现的多为精神的洗涤和心灵的感悟,所涉及的主题比较的严肃和抽象,对于大众阅读来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而那些畅销的书籍,大多关注于现实可感的生活,而且表达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说正是这种亲和力和可感度很容易使阅读者产生共鸣,也更能满足当下人们的“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因而成为阅读的绝对主角。但是,我们应清醒的意识到这样的一种阅读现状对于学生的发展、生命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价值说到底是由其精神价值决定的,精神追求越大,其个人价值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这样的生命和生活也才会是有意义的。当一个人沉湎于日常生活层面上的乐趣,缺乏对于精神生活理想的追求,那这样的生命就不会是完整的生命,这样的人生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生。人之所以为人,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外在形式的本质上的区别,而在于灵魂,也就是精神境界不同。而精神境界的提高,离不开自我崇高的精神追求与修养。那些经典的、高雅的,关乎心灵的文本才是永恒的精神食粮,才是我们阅读视野中永远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主旋律。
  当“世俗化”的审美价值驱使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由高雅转向世俗、通俗时,其中隐藏的一部分“低俗化”的因素也在所难免地进入人们的审美取向之中。这种所谓的“低俗化”的审美趣味不同于审美的“世俗化”或“通俗化”,它是在大众文化的消极因素的温床上培植出来的一种病态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主要特征是庸俗性、浅薄性与虚幻性,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高尚、深刻、真实的事物都视而不见或持一种漠视、不屑甚至否定的态度,而将一切的关注点集中在不择手段的满足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生活喜好,其中自然包括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而这对于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的影响尤其突出。“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15)。   第二,“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反映在阅读领域,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简单说来,就是那些传统、高雅、严肃、文学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其受众越来越有限;而反之以新颖、通俗、休闲以及娱乐性强为特征的“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却日益盛行。比如,现在各种明星自传和影视小说的流行,恰恰就是读者从经典阅读往流行阅读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图书给予读者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是一种休闲文化消费。传统纯文学作品早已退居边缘地位,取而代之是记录流行文化的时尚图书。这是整个文化现状造成的,说的危言耸听点儿,今后我们的读者面临的很可能将是一个纯文学荒芜、经典沦陷的时代,而且这种趋势也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倾向。
  在中学课外读物调查中发现,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言情小说、科幻武侠小说等休闲轻松类读物,近些年来又加入了各种漫画、成人童话以及休闲小品和明星自传等流行读物。这些时尚的流行文本由于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化的阅读动机而备受欢迎。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剧烈、内心压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加大,休闲读物确实为现代人包括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也使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是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很少顾及,就使得阅读活动仅仅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的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休闲阅读虽具有积极的功能,但却不能成为青少年课外阅读的主流。
  话说回来,在很多人看来,时尚和经典是一对对立的范畴。其实,作为阅读本身并没有时尚与经典之分,我们之所以要不断的阅读,为的是从中获取知识、丰富思想和塑造人格等,只要是文本都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定的精神食粮。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无法回避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一个人如果一点时尚都不接触,他是很容易和现实生活发生隔膜的。再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只是在时下的文化环境下,这样的文本毕竟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严肃地提出来,是因为在现在这个大众文化语境之下,它所折射出来的消费性、趋众性和世俗化的阅读现状。
  经典阅读无论何时都应该也必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旋律。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时尚阅读就像吃麦当劳、肯德基,热量有了,但营养却谈不上;经典阅读就像吃正餐,程序上有点麻烦,但绝对有营养。现在电视上补钙的广告铺天盖地,有谁意识到,中国人的精神更需要补钙?试想,一个时刻跟着阅读时尚走,今天看《厚黑学》、明天看《曾国藩》、后天看《有了快感你就喊》的人,和一个爱读鲁迅、顾准的人会有同样的骨骼吗?”(11)另外,还牵扯到了一个阅读的精力和时间的问题,“苏轼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这里就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经典就是要精读的部分。没有泛读,你的眼界会变得狭窄;没有精读,你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浮浅。”(12)
  因此,在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在高雅艺术、精英文化日渐衰微的现实中,倡导并加强经典阅读就显得越发地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构建以及今后一个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语境下学生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的转变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大众文化在今天的崛起,虽然包含着很多积极、进步的因素,但由于它自身的性质所在,使它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它对价值、理想、传统等的消解几乎是致命性的。而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也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影响下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审美趣味的世俗化、低俗化、趋同化和感性化倾向。
  所谓审美的“世俗化”,是指“大众所欣赏的、感兴趣的都是尘世的、现世的东西,而对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敬而远之,对物质文化的审美需要特别高,对精神文化的审美需要则不强烈。”(13)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比较容易满足于生活表层上的审美享受,对于涉及到人类精神层面的问题日益缺乏兴趣,对于审美价值的判定也局限于追求“实用”或“实惠”上。比如说,人们对于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的关注越来越强,而对于作用于精神的内在心灵的关心则越来越少。具体来说,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注意得更多的是美物、美食、美饰、美容,以美容为例,人们注意的多是自己的外表形象,所以,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而较少将精力放在气质的培养、学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上。再以人们谈话的内容为例,今天人们谈的多是明星的轶闻趣事,谈某个商场的开业,谈某种新产品的出现,谈减肥健美、谈体育比赛、谈某种款式的衣服、谈某个牌子的化妆品……而就是不谈或很少谈及与理想世界有关的事情,人们只关心自己在尘世的快乐与幸福,而很少触及自己的精神。”(14)这些发生在我门身边的生动形象的例子都向我们揭示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之下,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之一——审美的“世俗化”。
  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世俗化”的倾向已经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的选择,一方面文学得以以大众化和普及化面目出现,乍看起来仿佛一片形势大好,但其中的实质却是高雅文学和经典文学渐渐走出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说我们所追求的那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态和阅读秩序已渐渐失去平衡,学生阅读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向了那些占据着书店最醒目位置的畅销书。高雅文学、经典文化其根本在于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通常它们所体现的多为精神的洗涤和心灵的感悟,所涉及的主题比较的严肃和抽象,对于大众阅读来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而那些畅销的书籍,大多关注于现实可感的生活,而且表达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说正是这种亲和力和可感度很容易使阅读者产生共鸣,也更能满足当下人们的“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因而成为阅读的绝对主角。但是,我们应清醒的意识到这样的一种阅读现状对于学生的发展、生命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价值说到底是由其精神价值决定的,精神追求越大,其个人价值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这样的生命和生活也才会是有意义的。当一个人沉湎于日常生活层面上的乐趣,缺乏对于精神生活理想的追求,那这样的生命就不会是完整的生命,这样的人生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生。人之所以为人,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外在形式的本质上的区别,而在于灵魂,也就是精神境界不同。而精神境界的提高,离不开自我崇高的精神追求与修养。那些经典的、高雅的,关乎心灵的文本才是永恒的精神食粮,才是我们阅读视野中永远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主旋律。
  当“世俗化”的审美价值驱使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由高雅转向世俗、通俗时,其中隐藏的一部分“低俗化”的因素也在所难免地进入人们的审美取向之中。这种所谓的“低俗化”的审美趣味不同于审美的“世俗化”或“通俗化”,它是在大众文化的消极因素的温床上培植出来的一种病态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主要特征是庸俗性、浅薄性与虚幻性,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高尚、深刻、真实的事物都视而不见或持一种漠视、不屑甚至否定的态度,而将一切的关注点集中在不择手段的满足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生活喜好,其中自然包括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而这对于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的影响尤其突出。“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