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43

[ 申卫平 文选 ]   

天机云锦巧编织

◇ 申卫平

  话题作文体裁不限,虽给考生作文自由发挥和自主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文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面对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无法将作文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有许多学生只好将题就题,信手涂抹,写上一篇平庸之作交卷了事。针对此,本文试图从构思方面总结七种方式,希望广大考生见好择之,以应对作文考试。
  联想(串联)式根据文艺心理学家的诠释,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表象,是在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联想是串联回忆的一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体验过的生活、接触过的客观事物串联起来,按话题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一位老师在作文教学的公开课上,教授完这种联想的构思方法后,让学生以自己的姓名为话题,先把历史上有名的同姓祖先进行联想发挥,再利用自己名字的表层意义揣测父母的心理,然后再引申联想,触类旁通,终于明白了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最后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翔实,思想新颖,语言老到,每一篇都是不错的佳作。
  联想的构思方法,也有人叫做“滚雪球”。一个话题,起初是一个词,或一个概念,如一个小雪球,随着联想的开展,素材的剪裁叠加,那内容一圈圈扩大,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一篇完美的文章。60年代著名散文家秦牧的散文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个构思特色。他的《社稷坛抒情》围绕着“社稷坛”这个古代帝王祭祀社神(土地)稷神(五谷)的特殊场所,生发悠远的联想,思结千古,浮想联翩,上溯遥远的往古,从“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寻找到人们对孕育万物的土地的膜拜感情,并通过对组成社稷坛的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的未来的由衷祝愿。同样,他的《土地》也是围绕“土地”这个中心话题,开始先写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接受农民奉送的土地的传说,又通过联想,串写了好几个中外关于土的故事,左勾右联,谈古论今,由远及近,略详兼顾,整散结合,将议论与抒怀融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氛,也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
  由于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因此,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溪水想起湖泊江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等。我们学生如掌握了这种构思方法,从而用到今年的像今年的“脸”“筷子”等话题作文上,一定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写出丰润厚实的作文。
  感悟式以生活基础为原点,通过偶发的、片断的生活中的事象,去反映其深邃的思想和普遍意义的主题,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有人把这种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或“以小见大”。这“一刹那”或“小”实质是事物最“精华”的部分,最有“光彩”部分。尽管我们中学生始终处于高考的应试状态,但总有生活的积累,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妈妈无尽的唠叨,老师善意的批评,路边的小草吐绿,春天的燕子呢喃,都可以触发灵感,哪怕是一丁点,一瞬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往往迁思妙得,感悟在即。当年,李白于朗月之下触发到浓郁的思乡之情,苏轼于中秋圆月之时得到感悟,由思念弟弟推及开去,转而祝祷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悟式作文的特点是有感而悟,要求学生平时必须敏锐地关注事物,情感丰富,用心体验。有一篇习作为“冬天”的话题,题名为《冬天的回忆》,首先从冬天的感受写起,写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奶奶死于某一个冬天,然后写对奶奶的感恩,既而感悟到“但愿这个冬天,你能想起不在身边的白发双亲,想起身边困难的人群,有心为他们做点什么……如此,这个冬天会因为你的爱变得温暖。”你看,这样的感悟升华,由此及彼,由实到虚,“一枝一花一世界”,不是上好的一篇妙作吗!
  虚拟式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和媒体文化的传播,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灵动性也随之活跃起来,有时候,当我们的考生面对一些捉摸不透的话题时,抛开现实生活的羁绊和束缚,去幻想世界里寻找真谛,构思谋篇,编织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好的方法。近年来的满分作文中,诸如2001年四川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江苏的《赤兔之死>>,2002年山东的《刺秦》,湖北《昭君的选择》,2003年甘肃的《蓝色蛹·金色蝴蝶》,海南的《最美丽的鸟》,2004福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它们都以虚拟见长,这样的习作,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对发现和选拔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虚拟的构思,其心理学原理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即是人们常说的想像。西方唯物论者有一种说法“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我们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或积累的知识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创造出符合话题要求的想像中的世界。从文体方面上考察,童话、故事新编、寓言、幻想诗、说明文中的自叙体等,都属于这类作文。
  情景式 为了能在短时的考场上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以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情景式作文也是可供构思选择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情景式作文,即是在作文中别具匠心地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诗意隽永。当我们审完话题的要义后,然后结合记叙的要素,在某一种季节天气早晚时间段,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场景,将预先设定好的人或事的主体放到具体生动的情景之中,完成作文。如有一篇话题是“人生转折”的佳作《梅雨情丝》,写自己求学县中的经历,这件事情本身不大,但一经情景化的编织便觉得诗意盎然,余香满口:
  江南梅雨,变化无常,或丝丝如线,或倾盆瓢泼,缠缠绵绵,粘粘乎乎几近一月,空气湿闷,衣物上霉,出入间,给人很多不适与无奈,欢迎它的人几乎没有。而我,因保留着与梅雨有关的点点记忆。倒是对它独有几分喜爱。
  第一次走进县中正是飘着梅雨的日子,烟雨笼罩的校园湿漉漉、水灵灵似出水芙蓉风姿绰约,曲径幽园缀满名花异草,古木森森映衬白墙青瓦,空气里弥漫着馥郁的花香,浸润着淡淡的书香,悠悠琴声朗朗书声交汇一起,忽远忽近飘然入耳,精美的画廊,贴满壁画警句的大礼堂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我喜欢这里,我要能来这里读书就好了,我美美地想着……
  老井边的两棵广玉兰,高大茂密,我最喜欢的不是艳阳下盛极一时的那种,而是粘着雨滴似夏日白荷,含苞待放,似开非开的那种,漫漫雨季里,唯有它带给我几多生气几多灵性。
  离开县中已经过了十几个夏天,每逢梅雨一来,我便猜想:今年的广玉兰花会开得更盛吧,一定也会有更多的农村女孩子和我一样,也喜欢那梅雨中风姿绰约的广玉兰吧。
  之后,我总会在梅雨纷飞时寻访开了花的广玉兰,拾起关于县中的零零碎碎,独自品尝那份绵长而隽永的思念,湿润润、甜丝丝。
  有人把情景式作文也叫着“绿化作文”,也很有道理,如果能把此类作文写得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则是作文的上乘。一般说来,情景式的作文描写愈是生动形象,情感愈是真挚丰富,主题也越是含蓄深邃,则诗意也愈加芬芳浓郁。
  比喻式去年江苏考卷曾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把考生的写作视线引向了审美领地,好多考生不知出题人的弯弯绕肠子,几十万支笔集体大抒情。今年只好学乖一点,在“凤头猪肚豹尾”的话题要求中明确提示:此话题可以比拟学习生活、事业人生。回顾一些散文名篇,如许地山的《落花生》,郭沫若的《银杏》,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构思特征——形在此,意在彼,即赋予写作主体一种深邃的寓意。这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是一种象征的手法,从技巧上看,也即是一种比喻式的作文。如果我们考生能在考场上随机应变将话题中的内容随物赋形,然后托物言志,既有主题的含蓄性,也有技巧的艺术性,不失为一种得来不费劲的好方法。如2004年湖北“镜子”的话题作文,就很适合这样构思。   话题作文体裁不限,虽给考生作文自由发挥和自主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文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面对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无法将作文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有许多学生只好将题就题,信手涂抹,写上一篇平庸之作交卷了事。针对此,本文试图从构思方面总结七种方式,希望广大考生见好择之,以应对作文考试。
  联想(串联)式根据文艺心理学家的诠释,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表象,是在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联想是串联回忆的一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体验过的生活、接触过的客观事物串联起来,按话题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一位老师在作文教学的公开课上,教授完这种联想的构思方法后,让学生以自己的姓名为话题,先把历史上有名的同姓祖先进行联想发挥,再利用自己名字的表层意义揣测父母的心理,然后再引申联想,触类旁通,终于明白了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最后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翔实,思想新颖,语言老到,每一篇都是不错的佳作。
  联想的构思方法,也有人叫做“滚雪球”。一个话题,起初是一个词,或一个概念,如一个小雪球,随着联想的开展,素材的剪裁叠加,那内容一圈圈扩大,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一篇完美的文章。60年代著名散文家秦牧的散文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个构思特色。他的《社稷坛抒情》围绕着“社稷坛”这个古代帝王祭祀社神(土地)稷神(五谷)的特殊场所,生发悠远的联想,思结千古,浮想联翩,上溯遥远的往古,从“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寻找到人们对孕育万物的土地的膜拜感情,并通过对组成社稷坛的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的未来的由衷祝愿。同样,他的《土地》也是围绕“土地”这个中心话题,开始先写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接受农民奉送的土地的传说,又通过联想,串写了好几个中外关于土的故事,左勾右联,谈古论今,由远及近,略详兼顾,整散结合,将议论与抒怀融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氛,也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
  由于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因此,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溪水想起湖泊江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等。我们学生如掌握了这种构思方法,从而用到今年的像今年的“脸”“筷子”等话题作文上,一定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写出丰润厚实的作文。
  感悟式以生活基础为原点,通过偶发的、片断的生活中的事象,去反映其深邃的思想和普遍意义的主题,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有人把这种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或“以小见大”。这“一刹那”或“小”实质是事物最“精华”的部分,最有“光彩”部分。尽管我们中学生始终处于高考的应试状态,但总有生活的积累,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妈妈无尽的唠叨,老师善意的批评,路边的小草吐绿,春天的燕子呢喃,都可以触发灵感,哪怕是一丁点,一瞬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往往迁思妙得,感悟在即。当年,李白于朗月之下触发到浓郁的思乡之情,苏轼于中秋圆月之时得到感悟,由思念弟弟推及开去,转而祝祷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悟式作文的特点是有感而悟,要求学生平时必须敏锐地关注事物,情感丰富,用心体验。有一篇习作为“冬天”的话题,题名为《冬天的回忆》,首先从冬天的感受写起,写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奶奶死于某一个冬天,然后写对奶奶的感恩,既而感悟到“但愿这个冬天,你能想起不在身边的白发双亲,想起身边困难的人群,有心为他们做点什么……如此,这个冬天会因为你的爱变得温暖。”你看,这样的感悟升华,由此及彼,由实到虚,“一枝一花一世界”,不是上好的一篇妙作吗!
  虚拟式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和媒体文化的传播,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灵动性也随之活跃起来,有时候,当我们的考生面对一些捉摸不透的话题时,抛开现实生活的羁绊和束缚,去幻想世界里寻找真谛,构思谋篇,编织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好的方法。近年来的满分作文中,诸如2001年四川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江苏的《赤兔之死>>,2002年山东的《刺秦》,湖北《昭君的选择》,2003年甘肃的《蓝色蛹·金色蝴蝶》,海南的《最美丽的鸟》,2004福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它们都以虚拟见长,这样的习作,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对发现和选拔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虚拟的构思,其心理学原理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即是人们常说的想像。西方唯物论者有一种说法“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我们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或积累的知识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创造出符合话题要求的想像中的世界。从文体方面上考察,童话、故事新编、寓言、幻想诗、说明文中的自叙体等,都属于这类作文。
  情景式 为了能在短时的考场上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以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情景式作文也是可供构思选择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情景式作文,即是在作文中别具匠心地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诗意隽永。当我们审完话题的要义后,然后结合记叙的要素,在某一种季节天气早晚时间段,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场景,将预先设定好的人或事的主体放到具体生动的情景之中,完成作文。如有一篇话题是“人生转折”的佳作《梅雨情丝》,写自己求学县中的经历,这件事情本身不大,但一经情景化的编织便觉得诗意盎然,余香满口:
  江南梅雨,变化无常,或丝丝如线,或倾盆瓢泼,缠缠绵绵,粘粘乎乎几近一月,空气湿闷,衣物上霉,出入间,给人很多不适与无奈,欢迎它的人几乎没有。而我,因保留着与梅雨有关的点点记忆。倒是对它独有几分喜爱。
  第一次走进县中正是飘着梅雨的日子,烟雨笼罩的校园湿漉漉、水灵灵似出水芙蓉风姿绰约,曲径幽园缀满名花异草,古木森森映衬白墙青瓦,空气里弥漫着馥郁的花香,浸润着淡淡的书香,悠悠琴声朗朗书声交汇一起,忽远忽近飘然入耳,精美的画廊,贴满壁画警句的大礼堂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我喜欢这里,我要能来这里读书就好了,我美美地想着……
  老井边的两棵广玉兰,高大茂密,我最喜欢的不是艳阳下盛极一时的那种,而是粘着雨滴似夏日白荷,含苞待放,似开非开的那种,漫漫雨季里,唯有它带给我几多生气几多灵性。
  离开县中已经过了十几个夏天,每逢梅雨一来,我便猜想:今年的广玉兰花会开得更盛吧,一定也会有更多的农村女孩子和我一样,也喜欢那梅雨中风姿绰约的广玉兰吧。
  之后,我总会在梅雨纷飞时寻访开了花的广玉兰,拾起关于县中的零零碎碎,独自品尝那份绵长而隽永的思念,湿润润、甜丝丝。
  有人把情景式作文也叫着“绿化作文”,也很有道理,如果能把此类作文写得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则是作文的上乘。一般说来,情景式的作文描写愈是生动形象,情感愈是真挚丰富,主题也越是含蓄深邃,则诗意也愈加芬芳浓郁。
  比喻式去年江苏考卷曾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把考生的写作视线引向了审美领地,好多考生不知出题人的弯弯绕肠子,几十万支笔集体大抒情。今年只好学乖一点,在“凤头猪肚豹尾”的话题要求中明确提示:此话题可以比拟学习生活、事业人生。回顾一些散文名篇,如许地山的《落花生》,郭沫若的《银杏》,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构思特征——形在此,意在彼,即赋予写作主体一种深邃的寓意。这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是一种象征的手法,从技巧上看,也即是一种比喻式的作文。如果我们考生能在考场上随机应变将话题中的内容随物赋形,然后托物言志,既有主题的含蓄性,也有技巧的艺术性,不失为一种得来不费劲的好方法。如2004年湖北“镜子”的话题作文,就很适合这样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