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3367

[ 魏润身 文选 ]   

细节的真谛

◇ 魏润身

  介绍一篇散文,《初为人嫂》。
  我们5位姑娘一同进纺织厂,一起当学徒,又分在同一个班组,我们年龄相当,都很漂亮。信不信由你,我们几乎是在同一个季节里找上对象的。
  那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一个卿卿我我的季节。但弄不清从哪一天起,我发现自己落伍了,我与其他4个姐妹不分伯仲的优势开始裂变。
  姐妹们上夜班总有人送接,姐妹们的闲暇时间总有人陪伴,姐妹们喜欢什么就有人送到眼前,姐妹们想哭想笑想出气想撒娇,都有一张可容纳一切的笑脸。
  可我呢?我的那位是军人,除了每月两三封书信或寄几张照片之外,他再能给我的就很少了。信上的甜蜜最初是颇让我幸福的,我也十分愿意品尝。当我那位来信时姐妹们的大呼小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时候,这种幸福和欢乐已远远不能填补我感情的焦渴了。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现代青年,即使是永远的缠绵,即使是永远的厮守,还未必解渴呢。又有谁愿意唱那曲“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闺房怨曲呢?那一种关怀,那一种疼爱,那一种踏实,那一种欢快,对每一位初恋的姑娘来说,都是一个美满,一种幸福,都是一个撩人的震颤,一种醉心的甜蜜。谁能不向而往之呢?
  每当下夜班,4个姐妹的白马王子来接她们的时候,我就想哭,就想喊。我多么渴望我那位会站在他们中间,多么希望有一个奇迹会突然出现。可多少次希望,多少次期盼,都化为更让人痛苦的心酸。当我终于惊喜地发现有人走向我的时候,我已经预感到,来人不是他,是另一个男孩,和他一样,高个,宽肩。
  那是一个好冷好冷的冬夜,他站在4位白马王子中,眼里燃着和他们一样的火焰。
  我惊喜,愧疚,却又别无选择,只好用一封信割断了和那位军人的牵连。我告诉他,我受不了那种孤独,受不了那种望眼欲穿的饥渴,我真的没有办法,我顶不住青春的诱惑。我还去了他家,告诉他的双亲,我喜欢他,可我上夜班,得有人送,接——没有更好的理由了,我不能对二老说无法理清的青春情结。他们的眼睛湿润了,我的眼泪也把我自己浸泡得浑身酸软。我只能赶紧离开这个我熟悉的小院。
  就在我跑出门口的时候,我看见了在门口吓呆了的3个弟妹,他们都已泪水涟涟。他们没再亲热地叫我“姐姐”,没再调皮地喊我“嫂嫂”,也没再围着我唧唧喳喳团团转。只是愣愣地看着我走出门口——哦,原谅我,给了我许多幸福和欢乐的小弟小妹,我的心哭泣着。
  第二天,我神情好恍惚。我不知道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什么。下了夜班,我随4个姐妹一同走出车间,走出厂门口,就在那位宽肩高个的男孩又迎上我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一个非常熟悉而又清脆的,使我潸然泪下的声音:“嫂——嫂——”
  “你们?小妹——”我看见15岁和13岁的两个小妹拉着11岁的小弟弟,“一”字排开,脸像3朵小红花,在寒冷的北风里,眨着眼睛望着我。
  接下来,我听到了让我感到比任何人都满足和幸福的话语,3个童音齐声高喊:“我们替哥哥接你来了。”这时候,已经半夜12点半。
  那一夜,我跟他们一同回家,而且他们一定要和我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会儿就睡着了,可我几乎一夜未眠——我一直在品味那种初为人嫂的滋味。真的,这滋味或许够我品尝此生此世!
  多么感人的一篇散文,每次读它,心中都会生出一种难言的酸涩与感动。我常常为这个善良贤惠的“我”设想,她后来幸福吗?初为人嫂的滋味过后,她迎来了什么样的婚姻与生活?我还常常站在她的角度去思忖,她到底为谁选择了自己的未来?她的选择冲动吗?这种选择能够持久吗?亦或是,我们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使人矛盾,彷徨,困惑,以至于她终生都会徜徉在初为人嫂的幸福之中,还是踟躇在人生两难的歧路迷惘与咀嚼?
  为什么喜欢这篇散文?就在它的细节好。那是多么感人的细节,深夜十二点半,在寒冷的北风里,3个孩子站在工厂的门口,齐声向她呼唤:“我们替哥哥接你来了。”这画面这场景能不催人泪下吗?能不动人心弦吗?漫说是弃旧图新的那个“我”,哪一个读者能不为之动容呢!人非草木,就是铁石心肠的人,此时也不会无动于衷哦!
  “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部决定的。”当代作家刘真,把细节竟然提到作品的“灵魂”高度来认识,这当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上面的细节不灵魂,它何以使我们如此激越如此感动如此酸楚呢?但是,对于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细节的人来说,细节于他们太疏离,太神秘,既调皮又遥远,细节到底在哪里,搜索枯肠怎么就难找到一个精彩的细节呢?
  如果你真的不明白,那我便直言不讳了:精彩的细节绝对是现实生活的生发,大多需要编织与虚构。《初为人嫂》的本原生活应该很简单,就是一个恋爱的女孩子又有了新男友,但是因为与旧男友的家人相处日久,与他的弟妹们也有了感情,当她下定决心要分手,弟妹的不舍打动了她牵绊了她,未来“小姑”、“小叔”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或两滴泪水使她刹那心动——原来分手还挺不容易挺麻烦挺让她左右为难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她还是坚守了早先的选择。
  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们经的见的听的都不少,为什么我们写不出这么感人的散文来?因为我们永远周旋在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写实的,散文不散,形散神不散,散文要抒真情,散文要写真意的说教里出不来,不会虚构不会编。
  散文也完全可以编。巴尔扎克说过,文学是庄严的谎话。既然散文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散文当然可以编。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篇散文的内容:
  5个姐妹一同进了纺织厂,又同时分在一个班组;
  姐妹们年龄相当,都很漂亮,还几乎是在同一个季节找上对象的;
  姐妹们上班都有人接送,姐妹们喜欢什么就有人送到眼前;
  姐妹们想哭想笑想出气想撒娇,都有一张可容纳一切的笑脸;
  恰在此时,就在痛苦心酸的时候,“我”也找到了一位能每天接我送我的白马王子;
  你相信这5个姐妹都很漂亮吗?
  你相信他们都在3个月内一块儿找到了对象吗?
  你相信“我”也找到了新男友,5个白马王子每天夜里12点半分别在厂门口一起来接恋人、早上又分头来送吗?
  你相信桃花运会同时降临到她们5位姑娘身上吗?
  你相信这5位白马王子都那般绅士那般殷勤那般忠心耿耿那般矢志不渝那般守时专一吗?
  ——完全不可能。但是全被我们忽略了。为什么忽略?因为文章传达的情绪温馨温暖温柔和煦,它述说的是青春的诱惑与情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神话般的浪漫与恬美,谁会不与之共鸣,谁会不精心呵护,谁会非要对这些陶醉其间的女孩子、白马王子们吹毛求疵呢?
  其实,那4位姐妹都是托儿。
  4位托儿都是编织的。那么,因为她们都是托儿,作品就没有了真情失去了真意吗?绝非如此,它使读者的感受是情更深意更切,故事本身都使人难以释手难于忘怀,常人谁会往托儿上想?即使我早就知道那是托儿,但是依然常读不厌,因为艺术化了的女孩子更真纯更青春更美丽,艺术化了的弟妹们更稚气更可爱更天真。我宁可永远欣赏这一童话与传说,也不情愿美好的光环被破灭。要相信,人类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取向,大多是向美向善的,风景与童话,谁都不愿去轰毁。
  真的,至今,我还为她——那个“我”的爱情,“我”的婚姻,“我”的弟妹牵肠挂肚呢。
  《初为人嫂》罗嗦到此,我渴望倒出的话要从头说。
  多少年来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很重视细节描写的讲述与分析,要求学生不断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与运用。可是每一次作文下来,好的细节总是少之又少。为什么呢?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细节,而是学生不会发现不会提炼与把握。
  从文学理论上沿袭下来的细节定义大抵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场景作真实而又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和简短话语,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等等等等。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比如有人外八字,有人内八字,有人大舌头,有人好害羞,有人爱骂街,有人好吹牛。但是有这种习惯或特点的人不是一两个,所以写出来之后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很一般,不细节。当有的人写出医生在冬天给人看病的时候先要把听诊器用手温一温,然后再放到病人的胸膛上;还有某些人把厨刀借给他人总是把刀刃冲里——对着自己的时候,读者就已经很感动,觉得这就是细节了。确实,生活中我们能读到这种细节很温暖,真实的爱心体贴本来就感人。但是,让我们继续去发现不断去发现就不很容易了。也难怪,如果人人都如此温暖了感人了,这样的细节便又不是细节了。其实,我们不该怪学生不会写细节,毛病出在教师——包括学界不少博大精深的理论家也没理解精彩的细节大抵是编的。基于此,学生怎么可能都会写细节?更何况,听诊器和厨刀2个细节虽然不错,但是要说精彩还差得远。所以我要再重申,精彩的细节得编!因为它是艺术,艺术比生活更精彩。
  过去,中国有不少地区的习俗是,借了人家的药锅是不能主动归还的,要等主人自己来索要。为什么?因为主动还回去就是“方”人家得病,你要真的还回去,人家会当面把药锅给摔掉扔掉或砸掉,因为你不懂事不礼貌。在写作中,这样的习俗写出来,倒是可以引出矛盾与波澜。但是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却很难拓展出细节更大的作用与功效。如果我们在摔、砸、扔的习俗上稍微拐一个弯,让主人笑嘻嘻地接过药锅来,转身假装一趔趄,把药锅失手掉在地上,人物的性格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此公宽容,给面儿,那么故事呢,也就不是传统与习俗层面上的寻常了。这里,就是从“摔”、“砸”到“掉”的编织与生发。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特别爱干净甚至有洁癖的人。比如有一个人特别重视口腔卫生,一天要刷5次牙,除了早晚,每天三顿饭后还要刷一次。另外,他每次刷牙的时间还特别长,至少要刷15分钟,一天刷牙的时间就一共要占去75分钟。这是他生活中的细节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写出来也没有什么看头。因为有的人可以刷8次,刷10次,而且占用的时间更长,一比较,刷5次的那位自然就相形见绌了。再说读者见了这样的细节描写,印象不过是,他在刷牙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不想看他浪费工夫没意思。
  如果我们在这个细节上动一下脑筋,把5次减少为3次,把每次15分钟减为5分钟,也就是每天一共才用15分钟,那他应该怎么刷牙呢?我们不妨写他早、中、晚三次刷牙分别要用3种不同的牙膏,每次牙刷刷毛的软硬长短粗细都得不一样,而且对于门牙犬牙槽牙的刷法也都各不同——更重要的是,早中晚漱口的水温还必须得有差别——这主儿个色吧毛病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最起码他与众不同挺怪的。
  所以细节靠编,编出来的才耐读。
  荒原的小说《孝道》写的是瓦镇厕所紧张,每天早晨起床之后,因为上厕所的人在此时相对集中,厕所门前在这个时候都要排起长队。小说写到当大孝子世坤天刚蒙蒙亮就排在女厕所门前的队伍里,当他离女厕所门口越来越近的时候,左右的男人女人都不约而同地骚动起来。而世坤却频频朝胡同口张望,脖子伸得老长,“接着他红头胀脸地朝侧旁试出一步,欲去不去间跨出一个大大的弓步,正在这个时候,他的眼睛一亮,发一声喊:‘妈,轮到你啦!’”
  何其精彩的细节!
  到女厕所门口给母亲排队,这孝道的表达不一般。生活中,表达孝敬的行为不外乎是为老人提供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关心温暖与丰富。让老人吃好穿好睡好玩好心情舒畅享尽天伦之乐,尽其所能地使老人身心愉悦福寿双全。但是,每一个家庭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可以给父母雇仆人买别墅甚至令其周游全世界,条件差的父母卧病在床儿女可以精心服侍几十年,但是这些事例屡见不鲜很难凸现人物性格,因为真实的生活一旦进入文学作品,有的会成为珠玉有的却平庸苍白没有任何表现力。《孝道》正因为抓住了世坤为母亲排队上厕所这一精彩的细节,凸显了人物的淳朴与大孝。若论生活条件,世坤的家境肯定不富裕,不然母亲不会连有卫生间的房子都住不上。世坤和母亲的生活环境比许多人要差得多,但是他却以读者意想不到的举动令人一震——比他人孝敬老人的举措都不同。因为只要有条件有孝心谁都可以使老人锦衣玉食尽享天年。但是,世坤身上的这一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的物质与精神。它感人至深,无疑是精彩细节的生发与妙用。
  为什么说是生发与妙用呢?生活中的世坤肯定给他妈倒屎倒尿经常搀扶母亲去厕所,也完全可能曾经跟女厕所外排队的人招呼说:“我妈还没来,她就先排您这了啊!”——挂上一个号,事情本来就这么简单。而作者偏偏把世坤置身到“机不可失”的紧张境界——离门口越来越近的队伍里,逼迫他频频朝胡同口张望,脖子伸得老长,“正在这个时候,他的眼睛一亮,发一声喊:‘妈,轮到你啦!’”——千钧一发,过时不候,多么精彩的细节,读者谁能不感动?
  虚构得不着边际吗?不,全然来自生活,而且因为艺术而真实——它比生活更生动更活泼更精彩。反之,如果我们只会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原封不动地图画生活,那么,我们只会沉闷沉沦到生活的呆板与无趣。《画论》有言:“披图而寻其为丘壑者钝,见丘壑而忘其为图画则神。”寻丘壑者地图也,忘图画者入图画也入境也传神也。这就是神似与形似的高下与区别。也就是说,山山水水世象百态俯拾即是,我们谁没经过谁没见过谁没生活在其中?但是看谁会艺术看谁会捕捉,谁把世象百态山山水水生发了虚构了编织了,谁就精彩细节了,谁就能如鱼得水活跳性格活画生活了。
  
  魏润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文编校:左晓光

细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