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205

  

思念的

◇ 丁 丽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41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在密州做太守。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受冷遇的境地。因此,他既对朝廷政局强烈关注,又怀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而与骨肉同胞苏辙也有六七年不见……凡此种种,让他内心的郁愤实在难以隐藏。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苏轼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之中,望着那明月,他的思想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于是,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这首词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不仅在于它唱出了人类的共同心声——团圆,也因为这首词中对于“月”这一意象的巧妙运用。
  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诗歌中最常见、意蕴最丰盈的意象。思念少不了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美好的感情靠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抒发愁苦之情还有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展示广阔情怀也请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酒历来是诗人创作灵感的催化剂。据说,东坡并不擅长饮酒,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0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像有些文人和其泥而扬其尘。他就是他自己。李白也邀请月亮与自己同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以慰藉自己的孤寂;苏轼则直接“把酒问青天”,让自己融入月亮的世界,想象着孕育这一轮明月的“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否也有时光流逝,寒暑变迁?但这样的问题注定是得不到答案的。
  近月 “青天”无法回答诗人的问题,他唯有自己去追寻答案。“我欲乘风归去”,乘着风,乘着酒意,归去那诗人理想的归宿——“宫阙”,接近那满载诗情的月亮。但可远观的月亮是近不得的,“高处不胜寒”,只能在月影下起舞,这样美好的境界“何似在人间”。“天上宫阙”也不过如此。那就安下心来赏月吧!
  赏月 月移中天,光洒人间。“转朱阁,低绮户”,月儿也在探寻人间的美好,移动的月光照到了楼阁上、花窗上。也照到了不眠人的心上。不眠的人也在赏月,只可远观的月儿把它的光辉洒向人间,让诗人见识到了它的清辉,它的生机,它的调皮,也见识到它的无情。“不应有恨,伺事长向别时圆。”为何不能人月同圆、人月同悲呢?
  祝月 所幸,诗人是睿智而豁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并不过分纠缠于自身的悲痛,“此事古难全”,就让我们享受这份悲痛,留住这份诗意,发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远隔千里,我们也能共此一轮明月!
  月在中天,酒在壶中,心在千里,情飞千年。
  
  课文背后的故事:
  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家兄弟不仅是骨肉至亲,更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嘉佑六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熙宁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苏轼由于怀念子由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缇萦救父,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苏辙升任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思念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