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225

  

马灯

◇ 严 阵

  第一幕 忆往昔
  
  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我们的祖国经受的无数腥风血雨,最终在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化为过去。那难忘的日子,难道我们不应该记住吗?
  
  我把一盏古老的马灯摆在自己的书房里,不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追求一种仿古的装饰效果,而是因为在有些时候,我确确实实能够看到一直到今天它还在亮着。
  我在一个雪夜醒来,忽然被书房里的一种光所吸引,那分明是雪的映照,可是我却仿佛看到一种光正在我面前延伸:在大别山千回百折的山道上,身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正在夜色中行进,一个手提马灯的少妇站在路口,默默地,一直送最后一个战士从她身边走过,消失于崇山峻岭的那团浓黑之中。那是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的江南,西江月正在云中浮沉,一个老渔夫背着一个负伤的战士,在油菜花的掩护下,爬到江边他的小屋。在长江深夜的涛声中,他就是在一盏马灯的光下,为战士裹起流血的伤口。当月明星稀之夜,当杏花春雨之夜,当梧桐叶落之夜,当霜凝板桥、雪压梅林、冰河无声、竹枝萧疏之夜,曾有一盏马灯的光,在其间忽明忽暗、或止或行、或隐或现地穿行于整个北国,映照过整个江南。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马蹄声里,喇叭声里,多少漫漫的长夜,多少曲折的道路。残月下面,深宵之中,它照亮过多少伟大胜利的蓝图,它见证过多少伟大诗篇的诞生。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那些慈母用泪线缝补的衣衫,那些妻子用挂牵缝制的鞋底,那些独轮车在雪上留下的辙印,那些战士用鲜血书写的决心,有多少是在那盏马灯微弱的不断闪动的光芒之下留下的丰碑,留下的史诗!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我们望着沉入火海的乡园哭泣过,我们扶着硝烟弥漫的壕墙沉思过。当我们在雪里掩埋了自己的战友。当我们重新扬起那面弹痕累累的旗帜,深深的夜色里,唯有它永不背叛地与我们相依相伴。在最黑暗的时刻,追随于我们的左右。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一池春雨,一江春水,满林秋霜,满山秋叶,谁曾知道那些夜晚,有人提着太阳,从此隐约闪过,奔向东方的山际?雨水泥泞,雪水泥泞,荷叶上滚动着露水,竹叶上残留着霜痕,谁曾知道那些夜晚,有人提着月亮,从此经过,把密密的足迹,留在历史的一页上。
  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它锈蚀了,但它依旧年轻;它干涸了,但它依旧发光。它的光已经融入今天所有的灯光里。在大会场,在小会场,在办公室。在会客室,在宾馆,在餐厅,在你的住房,你的居室,你的坐椅,你的卧床的一侧,它都像当年一样默默地跟随着你,守护着你。
  现在是不是天下太平了呢?现在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不,不,我们还在四渡赤水,我们还在转战陕北,我们还在横穿草地,我们还在翻越雪山……
  因此,我们要把所有的花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彩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车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路灯当成这盏马灯。
  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心灵之声
  一盏古老的马灯,虽锈蚀了,但依旧年轻;虽干涸了,但依然发光。马灯,见证了一段艰难而辉煌的革命历程:夜行的山道上,包扎伤口的小屋里,沉入火海的乡园里,硝烟弥漫的壕墙边……马灯,陪伴着革命先辈一路走来。马灯已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马灯,引领着我们在幸福生活中追忆往昔;马灯,提醒着我们在和平年代里永葆革命精神。诚如文章所言,“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第二幕 数风流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不会站立行走;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则只能屈服在别人的脚下,匍匐前行。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国家,才会有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动力,才会有不被任何困难吓倒的勇气。
  王小朋(学生):去年我们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是人类一次盛大的聚会,也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人民看到,一个历尽磨难而又奋发自强的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一个追求科学、和谐、进步、和平的现代文明的国家。
  杨梦(学生):建国六十年来,祖国的变化太大了,其他不说,就说说我们村吧。听爷爷说以前不知道柏油路是什么,当时到处都是很窄的土路,下雨时,土路变得很泥泞,特别难走;而现在,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出现在我们乡村,人们再也不用走又窄又颠簸的土路了。房子呢,以前大部分是陈旧的土坯房子,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现在,农村的土坯房被砖瓦房替代,一间间宽敞明亮,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
  看了同学们的讨论和以上一组图,你想说些什么呢?

马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