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02

[ 陈兴才 文选 ]   

无体系与自成体系

◇ 陈兴才

  教师们一直希望写作教学有一个可以很省心地“参照执行”的“体系”,就像教数学时由低到高由浅到深步步推进的那种学科体系。然而作文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发出这个宝贝“体系”很难。几十年的传统教学,几十年教学改革,都未能如愿。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写作教材都有着各自的编写体例,这个“体系”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但因为与阅读教学分成“两张皮”和应试的急功近利,这些教材并未好好用,结果是一边渴望“体系”,一边是在实践中无视“体系”,随兴而教随兴而写,直至“不会教,教不好,不想教”。
  我的一个看法是,不思考体系问题肯定不对。它导致写作教学乱搞一通,想到哪写到哪,低效,不扎实。发现有好题目就兴之所至,把学生揪来操练一番,蜻蜓点水,师生看中的不是体系中的“练所当练”,而是所谓的好题目。最严重的是有的教师从高一开始,就拿高考题目来练,最省事,题目有了,要求有了,评分细则也有了,讲评的例文也有了,这是最无序的一种状态。假设把平时教学生写作看成是培养一棵树,目的是要让树长得大、壮、茂密,高考作文却是检验材质,并组装成家具,但倘若教人种树时不是以树的生长规律为出发点,而是以某条椅子腿作种树的规则,那就很可笑。高考作文对写作教学的“负指导”最明显的地方除了不断刮流行风之外,就是让教学变得懒惰而浅薄。所以高考作文题除了近考时作为训练版本外,平时的写作还是离它远些为好。写作的“体系”意识应该得到强化,把作文的四肢、五官、发肤、骨骼、体质直至修养、风度、底蕴都练全了,才有真正的写作功底。而这些方面的达成,是要依靠一个循序渐进的较完整的体系的。
  我的第二个看法是,“体系”不神秘,别以为眼前看不到一个公认完善的“体系”就不作为。举例来说,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的写作教材就呈现出一个较稳妥而实用的体系。而如果觉得一个专门的写作教材因为与阅读教学分离而不便于用的话,还有个“体系”可以参考,那就是这套教材的必修1-5中的写作指导和实践。它们是附在专题阅读教学的后面的。别以为这不是体系,因为从阅读学写作是很有效的,前提是只要阅读教学的材料(简单理解为课文选文)是有体系的,那么根据它来写作,写作的体系也就具备了。而这个前提是不用怀疑的。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阅读教学体系附带的写作体系的实质是什么?注意,它不是传统里简单的“文体”——过去曾有过的以文体推进为特征的写作体系,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容易把写作变成技术活、工具活,这个痼疾,相信众所周知——而生活,这是从语文学习的客体来说的,换到学习主体的角度说,是生命的成长。如第一册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第二专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直至“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等等,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个生活的广度与深度的有序渐进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序列。这样的体系是建立在一个教育的终极理念上的,那就是“阅读、写作是生命的活动”,或者说“阅读就是理解发现生活,写作是生命的提升过程”。我们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个重要的设计理念——“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内在红线,也是写作教学应遵循的红线,本质上是生活与生命活动的体系。除此,这个体系,首先是从生活与生命维度编排,又附以写作知识,从技法等层面进行补充,具有了一种纵横交织的特点,不敢说它是最完善的,但最起码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只是你别不用,而被高考题的闪烁弄花了眼。使用这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外省,就有好多人提出,此教材的阅读内容的编排序列正可以当作写作教学的体系来使用,我想这是正确的,因为课本中的那些专题正是生活的有序的层与面的渐次呈现和生命的成长过程,相应选文的各种风格与特点也成了写作形式层面上的补充和参照——既多样,又具备了情境。写作的体系本来就该是如此。
  所以,别妄想有人教给你一个个写作的体系可以按部就班。但想有个写作的体系,其实不难,关键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持自成“体系”。又但是,别一天到晚练着高考作文题,那是瞧着板凳腿种树一类的蠢事。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