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90

[ 汪园园 文选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

◇ 汪园园

  问题的提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占全部文章的26%,所选外国文学作品的题材也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有很多困惑:到底应该怎样教外国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外国作品的独特魅力呢?本人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前曾在网上查找过大量的备课资料,那些资料千篇一律的强调文章所谓的“语言点”,强调文中的某些复句分析,企图通过句子的语法分析灌输给学生“这篇文章文字表达的准确和行文逻辑的严密”这样的观点。看完这些资料我不禁产生了疑惑:这篇经典演讲辞的魅力去了哪里?按照赏析中国作品的方法来鉴赏外国作品,能有多大成效?会有多少“后遗症”?我想通过本文来思考如何让外国作品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辉。
  附:问卷调查
  问题的分析
  1. 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学教育的缺失。
  第一,教师文学理论陈旧,对外国文学作品存在误读。我们一直过分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以致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只认为是揭露资本主义,赞美社会主义思想,那么,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就失去了文本独立的意蕴,失去了文学独立的意义,也失去了文学形式的魅力。这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外国文学,而且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僵死的思维模式,从而失去了对外国文学乃至文学的兴趣。
  第二,以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取代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人文性”仍然被视为“工具性”的附属,语文仍然是枯燥乏味的语言形式的“训练”。因为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少,传统观点认为“教学重点不在于此”,因此许多教师对外国作品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和介绍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回归了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失去自我,没有主体意识也没有主观评价,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外国文学的内涵被所谓的高考的目标狭窄化、单一化了。
  2. 应试教育影响,教学中功利之风盛行。
  从新教材的编排来看,外国文学作品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让学生有比较深厚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让学生知晓异域文学,培养外国文学素养,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可在现实教学中,属于外国文学的试题仅仅是个别小题,实属为“鸡肋”,为了应试,教材中实际使用过程中被肢解、被曲解。此外,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没有时间去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外国文学作品,家长教师也不支持,不能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和婢女。
  
  问题的解决
  剖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化,也是新教材中编选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
  外国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从《最后的常春藤叶》到海伦“眼”中的世界,再到劳伦斯笔下的自然景象,向学生展示了同样面对生命的思考不同作者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经历了世界大战,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让我们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珍惜和平的生活;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不同的文体、语言让主人公的高尚人格如日月星辰般在历史的苍穹中熠熠闪光。文艺复兴颠覆了中世纪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重新树起人文主义大旗,自此以后,人文精神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调。莎士比亚用《罗密欧与朱丽叶》诠释了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主的人文主义思想。浪漫主义作家笔下歌颂的始终是个性的张扬、人性的复苏、对平等与自由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节选)》中,加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梭罗的《神的一滴》、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正是一曲曲对大自然的颂歌,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信念无疑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颂歌。20世纪以来,人对自身的认识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再来看培根的《论厄运》、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些隐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寻求的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也表明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超越了对传统的“文以载道”中的“道”的理解,对“人文性”有了更宽泛的认识,不再认为只有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或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才具有人文精神,这也是社会进步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在当今后现代生存的语境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个人心灵的洗涤,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必不可少的一剂良药,“以德治国”实际上也是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对策
  一、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1.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不应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文和文学知识。外国文学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承担起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2. 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只是照本宣科,教师应是探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传递给学生最前沿的学习成果。教师不应是灌输者,而应该是引路人,引导学生对文本研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自身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身体力行地去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与课本、权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是针对疑点、难点提出一些自己个人的见解。
  
  二、 教学方法的突破
  1. 加强背景知识讲授,创设学习情境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困难,所以,教学中除了常规介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之外,还应加入更丰富的内容,譬如说文学传统、文学观念、文学风格等。这些因素对于理解作品也是至关重要的。
  2. 实施比较教学,与民族文学相结合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不可能封闭在一个孤立的文化空间中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比较文学的概念,拉近外国文学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譬如从人物形象上的比较,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就同属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自主婚姻的追求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做比较,让正值青春的学生们学会珍惜,编织梦想;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无论是史铁生生命中的“地坛”还是燃起琼珊生命之火的那片“常春藤叶”,在人生的最艰难时刻都能给予人坚强的精神支柱;必修三中,编者以诗歌的形式,选取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和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来歌颂祖国,用屈原的《离骚》、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来高唱殉道者之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注重比较阅读这一高效阅读方法,在各个专题中,渗透了比较阅读的理念,有纵向,有横向,有内容,有形式,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为学生营造高效的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3.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个性阅读,多元解读
  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理论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外国文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之区别于中国文化,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难度,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我们可以阶段性地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查找资料,然后进行汇总,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这些专题可以是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需要延伸的资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家、作品、创作背景等不一而足,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做专项研究。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些解读有可能是切中肯綮的,也有可能是错解,因而教师要加以适时、必要的引导。
  4. 以课外阅读作为有力的补充和延伸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首先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同时,不用成人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选择,不把名家名篇名著作为给学生的唯一推荐,在交给学生阅读自主权的同时,还应该交给他们判断好书的标准来帮助他们进行选择:语言文字好,堪为学习的典范;品味价值高,能够怡情养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能够引起共鸣,并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外阅读的方式一般有泛读和品读两种,单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博览群书为目的的可以采取泛读,无需跳出文本之外,对于那些极富人文思想内涵的外国文学作品,建议学生进行品读。初步阅读时大体上可以从词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入手,摘录佳词妙句,进而可拟写心得体会。进入更高层次的阅读则侧重鉴赏与创造,把从作品中领悟到的人生感悟、人文关怀及写作风格等方面多做些有个人感悟和见解的文字记录,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阅读指导中,可启发学生多角度质疑。在对疑问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深入了解他民族的思维习惯,借鉴吸收那些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文理念。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鉴赏之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反馈和评价,如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读书笔记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开展读书、点评、征文等活动来巩固课外外国文学阅读的成果。这些评价和激励,将帮助学生保持阅读热情,养成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结语
  外国文学的创作贯穿着强烈而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的界定,外国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必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担负起更重要的使命。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因袭性”和惰性,用人文培养的新理念,按新课标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钻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起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立体化模式,将外国文学作品教出“人情味”!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