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者弯弯绕,请君入瓮,考生揣摩圣意,附和演绎,这就是现在的学生作文的文风。习惯上,我们痛心于学生作文的不争气,但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高考出题者的责任更是不小。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空话、套话连篇,但扪心自问,我们做教师的和出考题的专家们,我们在喊着让学生关注生活、写真情实感时,又何曾给过学生机会?
2010年四川的作文题:“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根据这段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想搞清楚出题者的意图还是很容易的,他不就是想说“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或是“人生是个复杂的几何体,有多种组合与选择”等所谓人生哲理吗?那么不禁要问,你绕什么呢绕,用得着说那么多废话吗?就不能直接让学生以“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或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等为主旨让学生作文?
再看2010年陕西的作文题:“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得很大;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显然,这三则材料大概是从《读者》之类的“心灵鸡汤”文章中找来的,有捏造之嫌。第二条则是不合逻辑,可当骗小孩的寓言去读。当然,出题者肯定是想说外界环境对动物有影响。不过即便如此,这个题目也很怪,1、2说的是一回事“外因的影响”,3说的好像是“内因的作用”,这个题目是想说明内外因分别的影响吗?既然如此,对于这个不深奥的东西,你出题者想干什么呢,你就不能说“以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为主旨”作题?是怕学生理解“外因与内因”太容易,所以要弄出一堆编造的故事来绕?先当个阅读题来做?绕进去了,就符合你的心意,绕不进去,就是偏题,你可以举起生死予夺之剑了?
这样的作文题竟然不是一两家,而是多数,蔚为大观。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北的“幻想与现实”,都是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先定下了,但非要用一些所谓材料绕几绕。至于安徽的似乎更滑稽,明明就是一个深深、浅浅、不深不浅(也许代表的是人生的不同位置、不同岗位、不同出身之类)各有所用、各具价值的话题,却摆出一个古诗的面孔,让学生的理解难度再大些,等于先做一条诗歌鉴赏题,然后让学生“由此哲理诗引发思考和联想”,其实学生哪有联想啊,你都定好主题了,他能做的就是变着花样证明你老人家说得对啊。作家刘洪波说得很形象:命题者的脸,也可以说是今日教育和考试制度的脸。我加一句,中国特色,中国的脸。
这样的作文命题,活脱脱一个老官僚,不爱说直话,满桌子下属在场,他非得说些不明不白的话,看谁揣摩出自己心意,谁就配成为自己心腹。
于是,接下去,考生干什么呢,那就代“老官僚”传声了。
《儒林外史》中的高翰林,在分析马纯上先生为什么考秀才时成绩不俗,一到正式的科场就折戟沉沙,有这样一番话:“‘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都是有来历的,所以才得侥幸。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是不中的。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他要晓得‘揣摩’二字,如今也不知做到甚么官了!”
与上同类,我们的学生只好可怜兮兮(也许他们自己并不觉可怜,他们早被训练得习惯了)地去揣摩,揣摩好了,就可以动笔“代圣人立言”。为什么说是“代圣人立言”,因为他们要说的这些东西,不是家长里短,不是校园生活,也不是经济、军事、政治、教育、文化,他们将进入一个哲学空间,而且是圣哲的空间,要避开生活现实去玩哲学和人生哲理的太极,要说的“全对”(符合出题者意图),采用的办法是,找(基本上是编)个“生活中”的事来表现圣意,那就是记叙文,或者举出正反的、古今的、中外的不同人和事来证明“圣意”,这其实已不算“代圣人立言”,而是“代圣人作注”,那就是议论文。
出题者啊,你们怎么就没想过,当你们出这样的题目时,难道不是把文章主题早就设定好了,还要平时跟学生说什么“立意”呢?你们考查学生的不是思想,不是敏捷的思维,更不是个性,而是会不会揣摩“上面的精神”——活脱脱一场红头文件的学习、宣讲、贯彻会。
说严重些,学生通过这样的作文得到的本事,就在于会说空话、套话,会揣摩上级指示了。
于是我真的很怀念2008年江苏卷的作文题“好奇心”、上海早几年的作文题“忙”,尽管我说过它们的不足,但相比于先是弯弯绕后是让学生去注解“圣言”的浅薄主题,还是好很多很多。当然,窃以为2010年广东的“与你为邻”、江苏的“绿色生活”相对好些,学生的思维能放开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