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故事
记叙类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及文章的主旨,都只能在“故事”中展开。如果想表现某人的细腻、某人的宽厚、某人的情深义重,或是想传达对某种生活的认识、看法,都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来展现,离了这个“故事”,只剩下概念,就不可能写出动人的好文章。还有的时候,你预想中要表现的人物很典型,要表达的主旨也很有深度,但写作时却苦恼于没有一个“好故事”来“寄托”,于是只好放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记叙文里构思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决定了作文的高下。
2008年江苏高考以“好奇心”为题作文,有篇佳作后来被发现有套作嫌疑,但抛开这一点,就文谈文,其“故事”的建构很值得玩味:
好奇心
为什么?
两个人都上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奶奶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地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
现在我们从“故事”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文章的主旨——爷爷奶奶之间的“关心、温情与爱”并不很深奥,但为何能打动人,令人叫绝?主要是得益于构思了一个独特的故事——奶奶对爷爷不时呼唤,我好奇,不解,疑惑日增,学爷爷应答,奶奶佯责,依旧呼唤,我发问,奶奶作答“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到此,我的“心,被濡湿了”,文章的主旨一下清晰起来。其实作者所写本质上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细节,涉及爷爷奶奶两个人,但她从记叙文的诸要素出发,将之拉伸、捻长,产生了曲折,再“外挂”一个“我”,以“我”的“好奇心”为线索,这个情景就成了“故事”。有了波澜,便能一直吸引人读下去。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所谓“尺水”中“兴波”、平中见奇,这就是魅力。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所谓好的故事,必然要精巧,但精巧、曲折自在“人心”——在你对生活的细细观察与体悟之中,而不是在天外——离奇,甚至怪诞。也就是说,好的故事其实是在生活中的,是自己经历的、自己观察到的或是在阅读中关注到的,这个故事即使不是真正发生的,但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事不必真有,但情理中必有”,这才会给人真实的感觉。
好故事的构思方法
平常作文,同学们总感觉生活平淡无奇,值得写的故事太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故事,最后只好“硬编”,结果往往落入俗套,毫无新意。那么,该如何去构思一个好故事呢?
首先可以考虑“角度出新”
有一则考场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可能大多数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范围,然后“设计”出某件事,如最常见的那些“夹菜”“热牛奶”“送衣服”等琐事,很平淡,甚至如“到学校去找我,我不愿意见”等俗套的“故事”,千人一面,让人倒胃口。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这个故事真正体现了“构思的精巧”,表面上是写家人对孩子名字的关心,实际上要表现的是老人的不被“关心”,赋予了话题“关心”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新人耳目。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事不必离奇,只要写作的角度新颖别致,就能产生一个好故事。类似的还有著名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文章就是通过“我”——一个纯真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我”的父母、叔叔、整个社会,从而揭露出这个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冷酷社会。
其次可以考虑“曲折行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曲折行文”具体表现在:第一,设置悬念;第二,有出人意料的结局;第三,制造波澜。
有篇小小说,以“小孙女”为明线,写“爷爷”钟爱一把茶壶,壶里积满了厚厚的茶垢。小孙女回来后一番研究,既好奇,又觉得很不卫生,建议爷爷洗掉茶垢,爷爷却当宝贝一样爱惜。终于,好心的小孙女帮爷爷把茶壶里的茶垢用心地洗去了。当她很开心地向大家宣布做了件好事时,换来的是爷爷的晕倒——一个钟情于过去岁月(传统文化)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既让人莞尔,又让人深思。这个故事引人的关键正在于拥有“悬念”“波澜”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
再看2010年高考江苏卷的一篇优秀作文:
绿色生活
近年来,什么“绿色理念”,什么“低碳生活”,大行其道。A市领导班子决定: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生活……
由于A市靠山,且境内有一湖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A市市委决定,由环保局牵头,在湖边建设一块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区。
A市领导的工作效率很高,不久“A市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区”就奠基开工了。
奠基那天,A市领导基本都来了,场面很壮观。不想壮观的奠基场面惊飞一只在附近栖息的野鸭,结果野鸭慌不择路地撞上正在竖立的标牌,伤了翅膀,扑棱棱地落在湖里。恰巧这一幕被当地最具影响力的一家晚报记者拍到了,并发表在报纸上。
第二天,环保局刘局长看报时,发现了这一幕,立马叫来秘书小王:“那么重大的场合、重要的地区,怎么能出这事呢?快去叫人去拯救那只野鸭!”很快,秘书小王就带着人去了,在湖边他们幸运地找到了那只奄奄一息的野鸭,并迅速组织动物医生进行抢救。很快,野鸭的伤口就包扎好了。经过专家鉴定,这只野鸭只要调理得当,不要一个月就能顺利飞翔了。
刘局长很高兴,每天都要向秘书小王询问情况,亲自探望受伤的野鸭。
时间过得很快,野鸭顺利康复了。在放生那天,刘局长亲自来了。大家一致推选刘局长当主放人,并请来几家媒体,特别将当初拍下野鸭受伤的晚报记者请来了。
第二天,刘局长便上了各家报纸的头条,什么“保护动物模范”、什么“爱心领导”的名头,全被记者加在他的头上。市领导也打来电话,夸奖他为全市人民的绿色生活上了一节模范课,并且要在年终政绩报告会上进行表扬……
刘局长很高兴,觉得今年升职有很大希望,决定小庆贺一下。于是,下班回家后,他带着家人到市里最好的饭店去吃一顿。
点菜时,刘局长让家人先点,最后,刘局长接过服务员手里的菜单,思考了一会,加了一道特色菜“清蒸野鸭”……
这是一篇精彩的微型小说。故事题材有强烈的现实感,且切合作文标题的意思。野鸭撞伤、被找到医护、放飞等铺垫情节,既有偶然性,又符合情理,主人公的形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爱护动物的模范”。结尾的“清蒸野鸭”让主人公原形毕露,如石破天惊,出乎意料,令人感叹。
这篇文章被点评的老师评为“欧·亨利笔法”。确实,在名家中,莫泊桑与欧·亨利都是故事高手,我们应当多读他们的作品,可以获得更多构思故事的心得。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好故事的背景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的,或是“我”的生活所遇(当普通的记叙文来写,如例文《好奇心》),或虽然没有“我”出场但写的是现实生活(当小小说来写,如例文《绿色生活》),一般不主张同学以童话、神话、玄幻、“穿越”的题材入文,这样不小心就会陷入离奇、怪诞,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那是构思好故事的大忌。
请你演练
以“雅和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记得在“故事”上下一番功夫,构思要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