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小说家写小说,要在具体的情节中刻画人物、传达情感、呈现主旨,而细节描写几乎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细节才能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才会形成鲜明的形象。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的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写作大师们总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传神地表现这些细节。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木刻似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珠,孔乙己叉开的五指、“多乎哉不多也”的酸气、在柜台上排出的九文大钱、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姿态,严监生死了也不敢放下的两根手指,老葛朗台临死前对银十字架的用力一抓……这些细节,因其生动传神,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历久弥新。我们的记叙文写作,由于要叙事,要写人,自然也得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描写细节,这样文章才会得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评价。
下面是2010年江苏高考中的一篇优秀作文:
绿色生活
每每烦躁不安时,低头不语,我就能想起那座桥,那桥下的流水,那流水里的我儿时的欢笑……
初春,正所谓“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便会溜出家门,不理会屋后未化的雪与缸里飘着的块块冰碴子。我们眼里,只有破冻的潺潺流水与水面上不怕冷的野鸭子。我们嬉笑着,追逐着,疯玩在河边的麦田里。有时,牵着心爱的风筝与那顽皮的狗跑啊,跑啊,全然不理会功课的烦恼,更不曾因全球变暖而担忧,心里只漾着笑,如同河面只漾着野鸭的叫声那般。待春暖花开已成夜里的梦,我们几个孩子便相伴漫步在河岸,希望看到有人下河游泳。有人游泳就表明夏天来了。我们从不拘泥于日历表的规定。直到夏天真的走近,却仍未见有人下河时,我们捺不住了,相约脱了衣服,喊着“一、二、三跳”,可嘴里喊着,身子却往后缩。谁缩得厉害就把谁扔下河里。那进去的扎一个猛子,再探出头来说:“不冷,不冷!”又在不经意间抓把泥巴扔在另几个人身上。无奈,只好咬着牙,学就义的烈士那般,奋勇地钻进水里。进了水,才发现河水真的已经暖了。
我们在水里笑了一茬又一茬,水流了一拨又一拨,于是,夏天的暖就流走了,随水漂来的是清凉的秋。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的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可是,她不会拒绝与我们这群孩子亲密接触。我们也会做些有诗意的事:撑一枝长篙,向芦苇更深处漫溯;拎一窝鸭蛋,举着鸭蛋放歌……直到夕阳用余晖与河水吻别,我们才依依不舍上了岸,摸摸口袋,发现鸭蛋已丢,只剩个破洞,懊悔不已,便想着回家补口袋,可蹦着蹦着就忘了。于是,漏掉的就不只鸭蛋,还有整个秋天。
漏掉了秋,就真的只剩冬了。凛冽的北风狂妄地叫着,企图把我们困在屋里。可我们不怕。我们冲出家门,依然奔向河岸,又跑到冰上飞来飞去,别提有多快活了。只是吓得大人在岸上大叫,却又不敢下去抓,不知是冰太薄还是他们的胆太小……
是的,我的小河和幼时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满是欢笑,还有无尽的绿色。可现在呢?只剩下回忆了。桥还是那座桥,河水却变成了黑色,麦田被改成砖厂,偶尔还能见到野鸭子,却是漂在水上的尸体……
绿色生活,如今只剩下回忆了。谁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寻找?
说实话,从内容角度看,此文立意并不很新颖、深刻,最大的成功在于对“美好的童年”的描摹,在于对“温情与欢笑”的表现,正是文中比比皆是的细节描写展示了美好而刻骨铭心的童年回忆,打动了读者,使文章获得高分。
细节描写有哪些类型
细节描写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描写等。
外貌肖像细节 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细节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清晰。
语言细节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句中的语言其实是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疼爱孩子的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动作细节描写 如《背影》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的年老、艰难,表现了深沉的父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心理描写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道:“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这一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场景描写 如鲁迅的《药》:“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描写极为精彩,把社会背景、看客形象、人物性格、情节暗示全都呈现出来了。
细节描写要注意些什么
细节描写要“真”,即符合生活的情理。细节来源于生活的精细观察、反复提炼和加工。如《背影》中“攀”“缩”“微倾”几个动作的描写,因为观察细致,显得特别真实而感人。细节描写要“精”,具有典型性,即按照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需要,精心挑选最恰当的典型细节。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就极精当地表现了他钱少而又要面子、想炫耀的性格。细节描写要“细”,即具体细腻,用特写镜头般的语言细致入微地刻画细节。如《老王》中的描写:“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杨绛把一个特殊年代背景下的底层人的弱、病、艰难、行将死去的形象细腻地刻画出来。这三个要求,既是细节描写的方法,又体现了细节描写的目的——刻画人物、表达感情。
再看下面一则以“和谐”为话题的优秀作文,我们应能从中获得更多启发:
食堂有猫
单位的食堂里养了一只三花猫,美丽非凡,而且不怕人。每天中午食堂开饭,总有百来号人在饭厅里穿梭往来,它却浑不在意,熟视无睹地自己找个舒服的窗台趴下,闭目养神,悠然自得,仿佛是食堂的后台老板。
一个月前,它的肚子明显地鼓了起来,中午用餐的人,不免就拿它的肚子打趣,笑曰要找出肇事者来。对此,它也以一种超然的镇定,不失尊严地接受下来,让人想起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里富家小姐春琴神秘的怀孕事件。最令人感叹的是它那双黄莹莹的眸子,如秋水一般清澈干净,不带丝毫委琐的闪躲。
每次在食堂里碰到它,我都要趋向前去竭力讨好它一番,希望得到它的青睐,不过至今没有丝毫进展,它总是淡漠地瞥我一眼,便昂首走开,气派得像一位治国有方的女王。
那天我去食堂略早了一点,人很少,空位子很多,于是精心挑了一个光线距离各方面都不错的好位子准备坐下,这时突然发现三花女王正端坐餐桌对面的椅子上,目光炯炯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我心中大喜,忙不迭地换到对面与它并排坐下,胁肩谄笑地向它请安问好,结果它非常赏脸,居然没有反对并起身离开,而是容许我坐在它的身边,享受它的恩典。
中午的菜里有一样红烧蹄髈,味道不坏,我恭恭敬敬地选了一块好肉递过去,人家哪里瞧得上眼,“哼”了一声,便把头转到了一边,态度之不屑,就像明星拒绝不识好歹的“粉丝”一样。我不敢再造次,老老实实地吃我的午饭,它板着圆圆的小脸看着我吃了一阵,大概是觉得无趣,终于还是跃下椅子扬长而去。
等我吃完饭从饭厅出来,它已经在外面的草坪上玩开了。只见它费力地抱着一株棕榈树似乎想要把它拔起来,圆滚滚的肚子抵在树干上,仿佛花和尚鲁智深重返人间。彼时天空烟气微岚,飘着细雨,草坪中碧草如茵,毛色鲜明的三花,自在坦然,走出食堂的人微笑着指指点点。斯情斯景,不免又会让人心生希望,相信生活并不总是填充着疫病、战争一类的沉重。它更多的,还是这样安宁而静好的时刻。
文章从真实的生活着笔,观察仔细,猫的动作、神情,“我”的心理活动、动作描写十分细腻传神,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恰当地表达了寻求和赞美人、动物、社会和谐共处的主旨。
再看一则片段:
刚踩时,可能是我的重量超出了父亲的估计,父亲显得很吃力。父亲双手紧握把手,左脚用力地踩在脚踏上,似乎全身的力气挤在左脚上,父亲瘦小的身体向左微侧。快到小区时,父亲是累了吧,他微站,身体随着踩动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他那紧握车把的双手青筋暴起,口中还时时发出“呼呼”的喘气声……
写父亲是个常见主题,要想写得有特色,是“你的父亲”而不是“别人的父亲”,那就得注意观察,写出精彩的细节,表现“你父亲”的独特身份和性情。
请你演练
以“那一抹风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注意运用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