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已经成为衡量他们所有学科课程学习活动的三个维度和标尺。在这一大趋势之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中那些具有传统意义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当前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哪些新的方式,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浅尝辄止的小组合作活动,仅仅满足于学生看似热闹的表浅对话,恐怕不能算是把握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回顾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经验和近十年来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我们起码应该注意到“从例中学”“在做中学”“经体验学”这三种类型的语文课程学习方式。
一、 从例中学
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打开语文教科书,首先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他们学习语文课程就是从阅读这一篇篇选文开始的。但是,选文只是一种言语现象,一些言语材料,一批从同类体式文章中选择出来的样例。现象反映着本质,材料蕴蓄着原理,样例的价值在于解说某种规律或规则。因此,语文课程特有的选文体系决定着学生必须从言语现象、语言材料和文篇例子中学习言语和语言的本质、原理和规则。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赤裸裸的规律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锐敏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语言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变成例句,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①
此外,每一篇选文都是古今中外先哲或时贤在特定语境中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思考、感受、体验的纪录,是引领一代代青少年学生成长和成人的好教材;其中那些经典之作,更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选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经验,更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楷模。积累这些思想情意和语言材料,这本身就是在学习和承继人类文化,就是青少年学生提高自己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必需。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强调要让学生接触和积累大量语言材料,要求诵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的原因。不过,这些言语作品的出现是偶然的,构成这一篇篇作品的词汇、语法规则、语义关系也是无序的。可是,语言本身是有系统的,语义关系是有理可循的。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也需要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大体序列。因此,从例中学,首先要求师生树立“语言是具有规律性”的科学意识,养成观察活生生的言语现象的兴趣和从中捕捉语言规律的锐敏性;其次就要在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之后,形成对言语和语言的原理、规则的理性认识;因为学习语文固然不排除在实际应用中去模仿某篇选文,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抽象程度的语文理性知识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顺利地迁移到运用语言的新情境中去。
下面让我们研讨一个课例:《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今天学习一首古代情歌,就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你们还能说出其他一些古代经典情歌、情诗当中的句子吗?(学生纷纷说出许多名句,略)
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情歌”,不仅在当时被广为传唱,就是在今天仍然脍炙人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雨霖铃》,一起来发现和体验它的美。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全词,一起来感知这曲古老情歌的内容。注意体会下列词语的含义。(PPT显示:《雨霖铃》北宋·柳永 凄切 无绪 凝噎 去去 烟波 暮霭 经年 风情)
师: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因此,我们不妨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我们的对这段离情别绪的感受。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师:大家在听读的时候,请圈划词中的韵脚,注意她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师:(PPT 显示《雨霖铃》全文)这位同学读得更加舒缓,韵脚读得更加低沉,传达出了更为感伤的基调。依据南宋绍兴年间的词学理论著作《碧鸡漫志》记载:《雨霖铃》103字(包括词牌名),上下片各五个仄韵,乐调哀怨。我们看上片的五个仄韵(学生读):“切”“歇”“发”“噎”“阔”;下片的五个仄韵是(学生读)“别”“节”“月”“设”“说”。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歇”“发”“噎”“别”“节”“说”这都是平声调啊,您刚才还纠正了“噎”的读音,怎么又说是押的仄声韵呢?其实这十个韵脚在当时都是入声字,属于仄韵。古代的入声在元朝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了入声这个声调,而我国南方的吴、闽、湘、赣、粤、客家六大方言均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入声字短促急迫,发音时辅音韵尾只作发音的口腔姿势而不完整地将音发出来,气流阻塞,容易传达出压抑、哀怨的情绪。但是,北方话中的晋语是一个例外,保留了入声的读音。我们内蒙古包头的方言因为受北方晋语的影响,保留了大量入声字的读音。下面我就用包头方言来读这十个韵脚。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体会这样读是否更能够表现这对离人当时的情感。(教师范读)
生:我觉得老师用家乡话读,更能够表现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态。
师:其实,不是老师读的好,而是因为入声字气流阻塞,所以更能够恰当地表现离人那种嗓子被气息憋住后“有泪无声、泣息声噎” 的情态与痛楚。所以稍稍了解一点古音韵方面的知识对欣赏古诗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读柳宗元的《江雪》,我们只会觉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和孤傲,常常忽略了诗人由于终身不被录用而压在心头的悲伤与怨愤。如果我们把韵脚按入声字读,感觉就出来了。(教师再读《江雪》)
师:朱光潜先生指出:诗歌是情感的流露,它的音律是伴随情感、表现情感的。因此,对于一首优秀诗词作品来说,它必须具有……
生齐:音韵美。
师:是的,韵律就是情感的音乐美。因此,《雨霖铃》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被并称为“宋金十大曲”,在800多年前风靡一时。据宋代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一书记载,在宋元时期,就连西夏人也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你们觉得作为“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除了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外,它还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出声地美读一遍,然后一起来交流我们的感受。(学生动情地读,有的也尝试用方言来读韵脚)
生:我觉得这首词的语言十分传神,写出了很多想要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悲伤情感,我把这些称作“语言美”。
生:我觉得这首词还创造了一种意境美,比如写别后情景,用的是一种虚景实写的方法,将情感通过意境传送出来,给人以凄美的感觉。
师:是的,意境美是诗词的最高境界。而诗词通过语言所营造的意境主要体现在韵律、情调、色彩与氛围这四个方面。韵律是情感的音乐美,情调是情感的基调美。这一点,我们刚才已经通过诵读有了一些体会。色泽是情感的绘画美,氛围是情感的气氛美。这个观点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来看柳永描绘了哪些画面,并且依据画面色彩的冷暖、明暗来说明这些画面怎样渲染或烘托了情感气氛。为了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一组讨论“离别前”;一组讨论“离别时”,一组讨论“离别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体会更细致、更深刻。
生: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催发的“兰舟”等冷色调的景物,给“设帐而饮”的画面,渲染了爱人离别前的那种黯然神伤的氛围。
生:“寒蝉凄切”,“寒”与“凄切”不止是写秋蝉鸣叫的凄惨,也写出了离人内心的绝望与凄凉;“骤雨初歇”,“骤”与“初”两个字,不仅描写了秋雨的急促,也透露出恋人分手的急促与不舍;“都门帐饮无绪”,“无绪”一词直接表明心情不好,“设帐而饮”借酒浇愁。而“兰舟催发”的“催”字更加突出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我觉得离别前的凄美画面也为离别后的思念与痛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师:好厉害!你发现了画面与情感的关系,艺术家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采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我们现在把发言的机会留给“离别时”和“离别后”其他两个组的同学吧。
生:老师,我们和“柳永”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我们想用肢体语言来给大家展示离别时的画面。(响起掌声)
师:好啊,课堂本来就是大家的舞台嘛!
(两个学生离开座位,走到讲台中央,并邀请教师参与表演。一生轻轻拉住教师的手,作抽泣状;另一学生深情地旁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离别时的情景,大家感觉到了吗?
师:你们组用“演”的方式来展示离别时的情景,很有创意。“表演”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好,现在请第三组同学展示。(第三组的学生全部举手)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一种虚写手法,他设想了分别之后孤独漂泊的生活情景;特别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的“柳”,这一景物自古就是离别的意象,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有“留”的含义,更表明词人对爱人的不尽思念。
生:我想补充一下。“杨柳”“晓风”“残月”这众多最能够触动离愁的意象,融合成为一幅凄美画面。画面冷寂的色彩渲染了比“清秋节”更加凄怆悲伤的氛围,更能够表现离别后作者的伤感。
生:我觉得,对这一节与其从虚写的角度看,不如从酒醉与酒醒的角度看。
师:很有意思,请具体说说你的想法与感受。
生:这一节既写到了带有醉意的、被酒冲淡了的离别之愁,又写到了酒醒后的漂泊之愁。所以作者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想必是作者曾经有过的,可是现在如同虚设。因此,我感受到了作者酒醒之后更深一层的痛楚。
生:在清秋季节、落寞时刻,酒醒以后的词人要在哪里落脚,连他自己也无从知晓,因此心里十分茫然。“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虚景实写,寓情于景。词人将词、画、情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了分别以后的痛楚。
生:我觉得词人通过“自古”一词把“伤离别”说成是所有“多情人”都不能承受的痛苦,这就将上片只属于个人的“离愁”提升为了一种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现象。
师:是啊,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扩展为你的、我的、古的、今的、所有人共同的、普遍的合情合理的情感,从而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巧妙地拓展了这首词的境界。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十分精彩!这首词上片实写被酒麻醉后的离别之愁,下片虚写酒醒后的羁旅之苦。从“都门帐饮”“今宵酒醒”再到“此去经年”,时间上的间隔越来越长;从送别的“长亭”、暮霭沉沉的“江边”再到“晓风残月”的“对岸”和孤寂漂泊的“楚地”,空间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然而离别的情意却越来越浓。这就是这首词情感的基调美。
师:好,《雨霖铃》这首词就学习到这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这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到了应当怎样来欣赏诗词。
师: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来赏析呢?
生:我们在赏析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应当去体会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绘画美、氛围美与基调美。
师:概括得很好。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诗词的意境和情韵来自于它的韵律与基调、色彩与氛围。因此,我们在赏析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应当去体会它的韵律美、绘画美、氛围美与基调美。从这一视角阅读诗歌,我们就会发现美、体验美。
【课例简评】
这个课例,在体现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三个基本维度上,可以说的地方是很多的。但是,笔者以为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教师有着十分明确的教给学生特定知识的目标意识。这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学的特性”。这个目标是从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教授为中学语文教师写的一篇题为《谈谈文学性》的论文①中引发出来的。这篇论文明确提出:“审美性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性。”“气息、氛围、情调、韵律和色泽,就是文学性在作品中的具体的有力的表现。”“气息是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力。”“氛围指语言文本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关系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性气氛。”“情调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感情的各种格调,如乐观的格调、哀愁的格调、明朗的格调、忧郁的格调等。”“韵律指语言文本中的节奏、声韵的和谐程度。”“色泽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色彩的美。”论文最后总结道:“气息是情感的灵魂,情调是情感的基调美,氛围是情感的气氛美,韵律是情感的音乐美,色泽是情感的绘画美,这一个‘灵魂’四种美几乎囊括了文学性的全部。”执教教师直接以论文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了解读《雨霖铃》这首词作的音韵美、绘画美、氛围美和基调美。而且,显而易见的是,执教者是把情感的基调美作为统领,覆盖在韵律、画面、氛围三项之上来教学的。
还应该提出的是: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把《雨霖铃》这首著名古典词作为“文学特性”的例证来处理。以选文为例子,让学生“从例中学”语言与思维、文章与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社会与人文等等方面的语文学科综合性知识;而且,教师有意识地从这些陈述性知识当中,引出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掌握读解不同体式选文的方法,并期望学生逐渐形成熟练的技能。叶老早在《谈语文教本》中,就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所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①。“从例中学”这一前辈早已提出的、“很寻常”的、但又具有传承价值的命题,大概应该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事实再一次说明: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性质与功能的理解,大概是实施语文课程教学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这堂课教学过程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让当代学生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去恢复八百年前词人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旋律声歌,以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及音韵所透露的情感基调。第二步,是依据词作呈现的以时间为序的三幅画面,让学生分组阐释什么叫绘画美,以及浸透在画面中的氛围与情调。最后,教师又让学生当堂反思,自己说一说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反馈说明了学生在读解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作的同时,理解和记住了文学的审美特性在具体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这种情况预示了学生能够在日后遇到其他文学作品的新情境中,运用和迁移这些新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堂课基本上实现了教师的预期目标。
我们说预期目标基本实现,是因为不可否认以上四个知识项目在达成程度上有着高下、粗细之别。比如说,学生对“氛围美”的理解和体验,大概就不如其他三项具体、饱满。这一方面与教师对“氛围美”的理解程度有关,另一方面,恐怕也难以完全摆脱教师异地上课普遍受到的局限。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师范学院;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