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工作繁重,思维惰性,往往对教过几遍的课文不再系统备课,而是把以前的教案翻出来,老生重谈,老调重唱,“轻轻松松”地走老路,“毫无热情”地走熟路。
其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中新的灵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对经典课文寻找灵感,迸发激情,每次面对经典都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正如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说:“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一、 在阅读中寻求灵感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经谦虚地说,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一点点成绩更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有这样才能登高望远,才能在借鉴前人及今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充实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思考问题。
在《语文学习报》上读到一篇《韩信的悲惨结局和其个性有关吗》的教学心得,我很感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在第二次教学《史记·淮阴侯列传》时,我以韩信的“忍”与“不忍”为切入点,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形象:落魄时,他能忍无赖的胯下之辱,却不能忍南昌亭长之妻的怠慢;他能忍受从齐王的高位一降再降直至淮阴侯的贬谪,却不能忍受“背汉王”的骂名……通过这些分析,第二次教学《淮阴侯列传》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二、 在借鉴经验中抓住灵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经常向同科教师“取经”,把他们灵活处理课堂的经验及其备课的精华大胆拿来,结合自身特点,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
有一次观摩我校卢老师的公开课时,我对他所讲的课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产生了兴趣,然后与他探讨,我认为这个题目功过参半。
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伽西莫多受刑,不同的人表现不同,即“换”来的结果不同。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围观的群众是麻木的看客,他们缺乏怜悯同情之心,愚昧无知,他们对伽西莫多的外表丑陋进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伽西莫多的养父克洛德,挟持爱斯梅拉达的始作俑者,在看到伽西莫多受刑时的表现是什么呢?“换”来的是逃避。只有爱斯梅拉达,这个应该记恨伽西莫多的人,在他受刑的时候,这位代表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女子给他送上了救命水!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个题目的优点所在。然而一个“换”字功利性太强了。因为爱斯梅拉达的举动没有任何功利性,是不求报酬的,是没有目的的,只是人性美的自然流露。是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沉睡的心,是她的行动使伽西莫多热泪盈眶。所以应该是“一滴水换一滴眼泪”!是爱的甘露换来人性的苏醒。爱斯梅拉达是主动的,伽西莫多是被动的,所以是爱斯梅拉达“换来”(唤醒)伽西莫多的第一滴人性的眼泪。
三、 在向权威质疑中完善灵感
权威固然有其在某一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威望,并且博得一定数量的人的拥护和支持,但并不能说他们就没有一点“瑕疵”,人非圣贤,权威们也会多多少少有点“白玉微瑕”。因此,我们应该有“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勇气向权威说“不”。
有一次在徐州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在拓展延伸时我对他的一个说法产生了怀疑。执教者在讲到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时说:“《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三〉》,可以看出管仲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因为《史记》的列传是按人物的重要性排列的……”听到此处我很诧异,难道是这样的吗?我对《史记》也略知一二,似乎不是的吧!回到家一翻阅资料,果然不是那位特级教师所说的“根据重要性排列的”,而是大体以时间为序,但又不是严格地以历史发展顺序为序。有些列传是合传,上下跨越好几百年呢,如《滑稽列传》。于是在自己的课堂上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与学生一起研究,从而加深了对《史记》体例的认识。
四、 在坚持己见中拓展灵感
在平时的集体备课中,大家各抒己见,有时自认为自己的看法很独特很新颖,却得不到同事的认同,不妨保留自己的观点,然后查阅资料,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
记得用人教版语文课本时,在对郑愁予的小诗《错误》进行备课时,我对其中的一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中的“柳絮”的理解和一同事完全不同,但谁也不能说服谁。我引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写柳絮的《唐多令》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她干脆拿来自己买的《红楼梦诗词讲析》给我看。最后还是各持己见,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阐释。尽管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和考试的考点,但对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很有帮助,我在课堂上把这两种观点都列举出来,让学生讨论,虽然最后莫衷一是,但是却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探究的热情。
五、 在课堂研究中生成灵感
教师课前的准备往往不能“万无一失”,学生作为变动的群体,在接受新知识时常常会给教师意外的惊喜。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课堂上由学生的积极思考所碰撞出的火花,加以积极的引导,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进而生成灵感。
在教学《陈情表》时,有位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表,古代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李密在写《陈情表》时还没有到晋朝做官,也就是他还没有和晋武帝形成一种君臣关系,那么为什么称李密写的这篇文章为‘表’呢?并且在文中自称‘臣’呢?”我对此很意外,一时不能解决,就说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也很感意外,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儿,我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认为:“臣”在古代是一种谦称,不一定有事实上的君臣关系。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的合理性,并且谈了自己的另一种看法: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但他曾经出仕蜀汉,而今成了亡国贱俘,怕引起晋武帝的怀疑,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他以进为退,先承认自己与晋武帝是一种君臣关系,以此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表明自己不去晋朝做官不是为了名节和操行,而是要赡养祖母。
六、 在课后巩固时弥补灵感
再精心准备的教学也难免留下遗憾,对于这个遗憾我们要正视,争取亡羊补牢。应认真写好每次的教后感,让教学成为充满遗憾而又不断让遗憾消失的艺术。
第一次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法亦步亦趋地解析重难点的,课堂虽不活跃但很好把握。再次教学此文时,我认真进行了备课,并且把课后习题也进行了认真思考,果然有了新的收获:描写刘和珍的三个词语“毅然、黯然、欣然”,体现了刘和珍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可以以此为切入角度;角度既小,又能高度贴合文本,且能真正达到探讨人生选择的目的。于是我抛弃了所谓的“稳扎稳打”,大胆地取舍,做到“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真正使学生参与到了文本的研究中,在阅读中生成问题,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22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