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师都会有一个美丽而痛苦的记忆挥之不去:很多考生的作文辞藻华丽优美,句式参差多变,名人逸闻荟萃,诗句格言随处可见,似乎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水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评卷教师第一时间里也真想打出高分甚至满分。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不是那回事了。这种没有自己的真情、没有自己的实感的文章越来越让阅卷教师反感。
在很多学生眼里,多用比喻排比、名人逸闻、诗文格言,文章就有了文采,就有了文化底蕴,就会博得阅卷教师的好感。而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采是有内涵的文采,而不是满篇华丽而空洞的排比“美句”、矫揉造作的“抒情”。
吴组缃曾说写文章要有“真意”。他所说的“真意”有两条:“一是真情,这是作者主观方面的,所写的东西,真正使你感动了,否则不能称其为动人的作品;二是要有实感,这是客观的东西为你主观所感受或认识到的。必须有真情,必须有实感,就是这两条。装模作样不行,言不由衷不行,人云亦云不行,臆造生造不行。”
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来看,那些哗众取宠的作文越来越失去了市场。在统计的各地高考优秀作文中,有90%的文章是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的题材,作者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滤、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这种“生活流”和“思想流”的完全和真切的融通,为美文的诞生铺就了可以附丽的基本底蕴。
用心去写文章,用自己的思想行文,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贴近自己的材料,往往会掀起阅卷教师感情的涟漪。《荆棘鸟》中说:“每个人都在唱自己那只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上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歌。”从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切入,就是强调要“唱好自己的这只曲子”。记叙文应该写出人生体验中最令自己牵挂的经历和怀想,议论文要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史铁生的文章随意捡拾一两句就扣人心扉,真实的处境,真实的感受,把常人处于悲苦境地的无尽哀情一笔画出。作文离不开“缘情而发”这个宗旨,作者动了情,读者才会动情。著名作家苏童在评一篇题为《逝去的老藤椅》的学生作文时说:“文章选取了两个典型的记忆片段,夏夜老藤椅上的纳凉,奶奶说故事我渐入梦乡;秋闲时奶奶躺在老藤椅上,我帮她梳头发。虽然都是极其平常的家庭生活,却在作者笔下成了隽永写意的图景。”这位不知窥探过、描写过多少人心灵世界的作家,在一篇中学生习作面前,真正被打动了。
中学生十七八岁,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但我们往往误认为面包和盐非精金美玉,不值得拾取和珍藏。我们一心想通过追求所谓的文采、所谓的文化底蕴来造就众多的“文秀”,殊不知,当我们急功近利之际,可能就是我们背道而驰之时,其结果是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其实,真真正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普通中找出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物中,写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闪光……就必然能写出蕴涵着新意的好文章。好的文章是秋韵盈盈、厚积薄发的淙淙流水,而不是煞费心机、生搬硬套的冥思苦想。只有“思发于胸臆”,才能“言泉流于唇齿”。
作文中的“真实”与“真诚”的品质,标示着一个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泼泼的“我”的灵魂。急功近利是浮华,让我们实实在在以坦诚邀约自己内心的真诚开始,去掉浮华,归为真实。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