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中,很多同学意识不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会运用环境描写。那什么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有效进行环境描写呢?
一、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指故事发生时的时代、景物、场面等环境因素,也就是人物生活的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环境对人物的性格、语言、精神等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也有一定的作用。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
如鲁迅在小说《祝福》的开头,就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将鲁镇年终祝福时热闹忙碌的气氛写得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一句就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以这样的描写开头,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为人物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有一处景物描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下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即使是渺小的生命,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法则生活着,让“我”感到生命的涌动。“我”感受到命运的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向“我”展示它们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心境,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这样一个静谧、沉寂、荒凉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并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3,促进情节的发展
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多次写到一枚常春藤上的树叶,这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尽管好友苏艾鼓励她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珊就是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此刻的她,已经放弃了主观上求生的努力,而把生命寄予在随风飘零的树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自己也该离开人世。出人意料的是,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一切都改变了。第二天早晨,当苏艾拉开窗帘时,她和琼珊都惊呆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于是琼珊重新燃起生的欲望。最终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4,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会失去依据和针对性。
设想在阿Q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造成阿Q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简单地说,没有地主们举起的“哭丧棒”,阿Q就不会挨打,也不会在心里骂道:“儿子打老子。”一句话,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人物的不平等压迫关系,阿Q的性格特征也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的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如黄药眠在《祖国山川颂》中写道:“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涯岸奔向大海。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这里就用了象征手法。这是作者内心爱国感情的真切流露。
2采用对比方法。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3,直接描写。情景再现。即把眼中所见之景稍加选择,直接写进文章,为主旨服务。如朱启平在通讯《落日》中把当日的天气如实写下:“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
1,细心观察。抓住景物主要特征。让环境描写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所写的风景。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这不至于千篇一律”“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
4,写景应渗透人物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如《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