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042

[ 徐兴无 文选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徐兴无

  既然孟子认为每一个人的自身先天具备一切美德和实现这些美德的能力,所以,他十分注重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与道德体验。在他看来,道德的实践从根本上说,决不是外在训练与服从的过程,而是如何保持自我的道德自觉意识,保持道德行为,并从自觉自愿地履践仁义进展到自然而然地履践仁义。如果一个人只是迫不得已去服从道德,他的道德行为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中国古代哲学将最高的精神与修养境界叫做“天人合一”。孟子认为能够完全地发挥出良心、良知、良能等道德本性,就能完全把握自我,知道天命,从而达到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境界。这和道家通过超越道德,回归自然从而与宇宙融合的自由境界完全不同。同样,儒家也不是避世或玄想式的哲人,所以他们的天人合一境界不是神秘的经验,而是日常的家居生活和社会活动。
  真正体验到的道德境界很难用语言表达,如果一定要说出来,那就是快乐。孔子声称自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甚至不觉得岁月的流逝①。又说粗茶淡饭的生活包涵着快乐,因为甘于清贫生活的人享受着一种道德的快乐,那些不择手段图谋到的富贵享乐,在他们的眼里好像浮云一般②。问心无愧的君子,成天胸怀坦荡;心里有鬼的小人,成天忧愁不安③。孔子的弟子们也是这样,比如德行最好的颜渊,孔子称赞道:“颜回真是有贤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贫民窟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真是有贤德啊!”④孟子不仅体验了这样的快乐,并且能够分析这样的快乐。他说: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君临天下的快乐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种快乐;仰起头对得起天,低下头对得起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此三乐,但君临天下的快乐并不在其中啊!⑤
  
  这三种快乐其实都是道德境界,父母兄弟无恙,正是孝悌的境界;上不愧对天,下不愧对人,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培养天下的英才,正是孔子所说的“自己想要成就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仁爱境界。孟子声称人可以感受到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也就是发现万事万物的道理无一不具备于我的本性之中。在这样的境界中,他返回自身,把握到了道德的真实性,感到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了道德的真实性,才知道别人身上也一定具备这样的真实性,因而勉力地推己及人,实现仁德,再也没有比这更便捷的途径了。⑥
  孟子描述的快乐境界绝不是一种精神幻觉,因为他还有另一种体验,即道德修炼的艰辛过程,在孟子看来,就是心的锻炼,像我们谈论身体的修炼功夫如“武术”“拳术”一样,心的修炼功夫也叫“心术”。北宋理学家程颢说:“讨论心术,没有人比得上孟子。”①
  孔子就已认识到启发人心的教育方法,他说:“不到他困惑愤懑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给他指明一个方向后,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向,我就不再教导他了。”②孟子也认为,人心在困境中能够自我发作,这是启发心灵自觉能力的重要手段。他列举了一些古代圣贤的成长经历来阐论这个道理:
  大舜是从农夫成长起来的,傅说是从筑墙的苦役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经营鱼盐的商贩中被提拔的,管仲是从狱吏手中释放出来的,孙叔敖是从边远的海滨被发现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上买出来的。因此,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降临到这个人的身上,一定让他心志困苦,筋骨劳累,身体饥饿,一无所有,事事皆不如愿,这样就可以震撼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人经常有过错,才会生发出改正的心愿;内心困苦,思虑困塞,才会发愤有为;内心的情感表露于面容,呐喊出声音,才能被人理解。一个国家生存的道理也是如此,国内缺少有法度、能辅佐的大臣,国外没有强敌与外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由此可以明白一个真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
  他还说:“有道德、智慧、技术、才华的人,往往因为他有苦难。孤立的臣子、小妾生的孩子,他们时时操心,深深地忧虑,所以能通晓人情世故。”④人的心性如果处在安逸放纵的境界中,心就会像鸡犬那跑失,只有处于忧患不安的环境中,人心才会自我警觉,启动并运用他的良知、良能。这便是所谓的“动心忍性”之术。
  儒家一般都认为,经过外在礼乐训练的心性,其活动才能中规中矩,自我克制。荀子说:“人的血气、心意、思虑,通过礼来调治就能通畅和顺,不然就会悖乱狂傲。”⑤在荀子看来,心如一盘水,它是否平静、是否清明全部取决于外在的条件⑥。《礼记》中也认为,淫乐与非礼的事不与心灵接触,怠惰与邪恶的情绪不存在于身体,耳目鼻口心等感官才能具有感知能力,人才能顺着道义去行事⑦。孟子的心术目标并非用外力改变心的活动方式,他的方法可以是礼乐的训练,可以是恶劣的环境,也可以是清醒的自我意识,但其目的皆在于启发出人心的内在能力,使得人心自明内照。这种状态,孟子称之为“知觉”。他对弟子说,伊尹本来是一个隐居田野、独善其身的人,他之所以出来应汤的聘用,因为他突然感到:“上天生育了人类,就是要让先知先觉的人启迪后知后觉的人。我就是人类当中的先知先觉,我要让人们觉悟到尧舜的善道。我不去启发他们,谁去启发他们呢?”⑧
  孟子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体验,他说:“孔子曾经说过:‘操持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跑失。进进出出全无定时,不知它要去往何方。’说的就是人的心啊!”⑨又说:“即便是下棋这样的小道,如果不能一心一意也学不好。弈秋是个下棋高手,如果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话,另一个心不在焉,想着去射天上的鸿雁。这两个人虽然一道学习,但后者一定不如前者。是因为他不如前者聪明吗?当然不是了!”⑩因此,人虽然天生具备良心,但是如果不能操持得住,便会沉溺于外物,自我放逸。
  专心,就是保持内心原本的清醒和专注的状态;致志,就是产生出正确的思想。孟子也将这样的“心术”叫做“不动心”。但是不动心并不是强制住自己的心。有的人遵守道德礼法是盲目的,眼一闭,心一横,朱熹称这样的修养方法是“冥然无觉,悍然不顾”①。孟子很注重人的心灵与血气情感的互相影响,即心与气的关系及其造成的心理状态。在孟子的时代,稷下学宫里的道家人物宋钘等可能已经讨论养气的问题。《管子·内业》中说:“四肢端正,血气平静,一心一意,耳目就不会迷惑,就能清楚地感知事物。”又说:“人的精神灵气存在于人心,一来一往,无处不在,无处不至。之所以有人不能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因为急躁。心能专一平静,生命之道就自然定于其身。得道的人,他身体里的和美之气蒸泄于肌理与毛孔之间,胸中毫无腐败之气。” 《管子·心术》还说:“气,是充斥于身体中的东西,正,是行为的准则。对于君子来说,充斥的气不美好,心就不安宁;行为不端正,民众就不服从你。”②孟子对这样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他也认为人的血气情感的根源在于人心,由心中生发出来,但他将道家认为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生命之气阐发为存在于良心之中的道德之气,将生命的能量理解为道德能量。他告诉弟子公都子:人在白天和夜里,内心都时时发生出善良的美德,特别是在夜里,每个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处于平静、和谐的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可叫做“夜气”。所以在天明之际,每个人内心的好恶都差不多。可是到了白天,当他与外物接触,有所作为,他的良心往往受到圈禁或亡失,日复一日,人就很难保持这种“夜气”,就像山上的草木,尽管天天都在长,但也经不住人们的砍伐和牛羊的啃食啊!难以保持,就与禽兽相差不远了③。所以,要保持自己的良心,还有一套养气的功夫。一次,他与弟子公孙丑谈论如何不动心,这是一场精彩的对话④:
  公孙丑问道:“老师如果能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称霸天下或推行王道,都不足为怪了。能到这样的地步,一定有所恐惧担忧,请问你是否会因此而动心呢?”
  孟子说:“不会的,我到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这么说来,老师比孟贲这样的勇士勇敢得多了。”
  “这并不难,告子比我先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那么,做到不动心有方法吗?”
  “有的。像北宫黝这样的勇士在培养自己的勇气时,肌肤受创也不后退,眼睛被刺也不避让,稍有挫败,如同当众受辱。既不能忍受布衣平民的攻击,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压迫,杀一国君如杀一匹夫,从不惧怕诸侯,睚眦必报。
  勇士孟施舍另有一套培养勇气的方法,他说:‘在我心中,强敌与弱敌没有区别。如果先考虑众寡强弱再出兵,先考虑胜负得失再交锋,这样的人一定惧怕强敌。我哪能做到百战百胜?我只专注于鼓起自己的勇气,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的培养勇气的方法很像曾子,而北宫黝很像子夏。我不知道这两个人谁更勇敢,但是孟施舍的方法更为简约易行。从前曾子曾经对子襄说:‘您爱好勇敢吗?我曾经从孔子那里听说过什么是大勇:如果反躬自省而自觉理亏,即便对手是个布衣匹夫,我也不去欺负他;如果反躬自问而理直气壮,即便面对千军万马,也勇往直前。’相比之下,孟施舍的养勇只是守持住一股勇气,他的不动心是由于气壮,所以还不如曾子的方法简约易行,曾子的勇气来自于内心的道德判断,理直而气壮。”
  公孙丑又说:“学生斗胆提问,老师您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让我有所闻知吗?”
  孟子说:“告子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说清楚道理,就应当舍弃,不必求助于心里是否有理;于心有所不安,就应该用道理强制住自己的心志,不必求助于气势是否雄壮。’我认为告子的话,前半句是错的,后半句还算有些道理。为什么不求助于气就能强制住心呢?因为按照告子的说法,心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于身体里的情感意气。心志决定意气,心志所到之处,必有气随之显露。所以告子说:‘把持住心志,不要泄气。’”
  公孙丑插问道:“告子既然说‘心志所到之处,必有气随之显露。’为何又说‘把持住心志,不要泄气。’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心志专一就会发动情感意气,但情感意气凝聚之后也会反过来撼动心志。比如一个人鼓足了劲向前跑,他的气势很旺盛;忽然跌了一跤,他的气势就会受挫,但无论是旺盛还是受挫,他的心志也随之变得坚定或软弱啊!”
  “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呢?”
  “我能知晓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就很难说清楚了!那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来培养而不伤害它,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那种气,配合着义与道而周流;没有了它们,气就会败馁无力。那种气是由存在于内心之中的义集聚起来,自然而然,日久生成的,决非从外面袭夺一个义来控制住内心就能产生出来的。只要有一件事情做得于心不安,那种气就会败馁无力。所以我说,告子根本不懂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了外在于人心的东西。对于我们内心的义,一定要培养,但不要有所预期规定,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刻意强求生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啊!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能生长,便去将禾苗拔高一些,他疲惫地回到家,对人说:‘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赶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其实天下很少有人不干这种拔苗助长的事。那些认为培育禾苗没有益处的人固然是不种田的人,而刻意要求禾苗快快生长的,便是拔苗的人。这样做,不仅没有益处,反而还有害处。”
  “请问什么是能够知晓别人的言辞呢?”
  孟子说:“片面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蔽陋之处;夸大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缺陷之处;不正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偏离之处;隐晦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理亏之处。这些不合乎义的言辞,产生于人心便会危害政治,体现于施政便会危害政事。如果再有圣人出现,一定会听从我的话!”
  养气与知言是不可分割的修养功夫。孔子曾说“不知道天命,没办法成为君子;不知道礼,没办法立足于人群;不知道言辞,没办法了解人。”①知言就是知人,养成了浩然之气,内心不再恐惧疑惑,从而对人性、对义理、对天道有了深刻的把握,才能具备衡量他人言辞与心志的智慧。
  养浩然之气是孟子不动心的修养方法,因为孟子说过,全部地了解、扩充自己的心灵,就能深刻地了解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明白了天命。这是就认识的角度说的,如果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养浩然之气,心才能得以操持、保存,人性得以保养,这正是一个人履践、实现天命的方法。所以,孟子养气的学说,超越了训练心性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层次,也超越了曾子道德自觉的层次,不是一般的君子之学,而是成圣之道或大人之学。冯友兰说:“曾子由守义而得的大勇,虽大,而仍是人与人的关系者。孟子由集义而得的浩然之气,则是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者。”“有浩然之气者,堂堂立于宇宙间,虽只是有限的七尺之躯,而在此境界中,已超过有限,而进于无限矣。”②所以,养浩然之气是人的精神通过对自性的发挥和道德的修炼而参与宇宙运动的过程。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与他对人性的认识分不开的,这些气根源于人心,长成之后又养护着心,它们的生长过程也如禾苗一样自然而然,需要知与行两方面的培育却不得有半点外力的作用。这样的思想往往被现代哲学家们看成神秘的精神经验,而且,气在中国古代的思想范畴中很难被清晰地界定,它可以被解释成人的血气、气质、情感、生命力,也可以被解释成宇宙的源泉、构成与能量。但从孟子的角度看来,浩然之气决非一种私密的经验,因为浩然之气是一种生于内心,积善聚义,外发充塞于宇宙的气。它可以表现为真实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孟子说③:
  富贵不能让我淫乱,贫贱不能让我变节,威武不能让我屈服,这就叫做大丈夫!
  对于养成浩然之气的人来说,能做个大丈夫还不是最高的境地。朱熹曾说浩然之气“如长江大河,浩浩而来也。富贵、贫贱、威武,不能移屈之类,皆低,不可语此。”④所以,浩然之气更是一种美的力量和神圣的力量,孟子说⑤:
  令人亲近就是“善”,善真实地存在于自我就是“信”,充满于身体就是“美”,不仅充实,而且绽放出光辉就是“大”,光辉普照,融化变通就是“圣”,圣德之妙不可尽知就是“神”。
  
  (南京大学文学院;210093)
  
  
   ① 《论语·述而第七》19章。
   ② 同上,16章。
   ③ 同上,37章。
   ④ 《论语·雍也第六》11章。
   ⑤ 《孟子·尽心上》20章。
   ⑥ 同上,4章。
  
   ① 明陈士元《孟子杂记》引程颢曰:“论心术无如孟子。”
   ② 《论语·述而第七》8章。
   ③ 《孟子·告子下》15章。
   ④ 《孟子·尽心上》18章。
   ⑤ 《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
   ⑥ 《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於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⑦《礼记·乐记》:“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其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⑧《孟子·万章上》7章。
   ⑨ 《孟子·告子上》8章。
   ⑩ 同上,9章。
  
   ① 《孟子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第231页。
   ② 《管子·内业》
   ③ 《孟子·告子上》8章。
   ④ 《孟子·公孙丑上》2章。本文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了冯友兰《孟子浩然之气章解》一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附录五,第423页至431页。
  
   ① 《论语·尧曰第二十》3章。
   ② 冯友兰《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③ 《孟子·滕文公下》2章。
   ④ 《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⑤ 《孟子·尽心下》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