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031

[ 赵艳东 文选 ]   

写点有永恒价值的文章

◇ 赵艳东

  一、 作文的路还有几条?
  
  我们现阶段的语文考试不是选拔学者和作家,而是考查情感态度、认识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远离了学者写作,远离了作家写作,我们的文章还能怎样写?
  以前风行几年的大气磅礴的大量文化名人事迹板块列举的文化解读式的写作路子,近似学者式的文章,近两年被所谓“文化散文”的帽子覆盖并终结了;考卷中诗歌文体的禁令和教师对小说叙事文的黄灯警示,使得这一作家写作路子在高中教学的实践中举步维艰。
  那么,还剩下多大空间供充满梦想活力而又被处处警告规范的可怜的学生驰骋呢?
  考卷上似乎很大方地告诉考生“文体不限”或者“文体自选”,还慷慨地许诺“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而又郑重地声明“文体特征明显”。
  除了这文化散文不能写,诗歌不可以写,小说不敢冒险写,那还有什么路子留给我们的学生呢?
  只剩下戏剧和议论文以及实用文体了。而那戏剧不是谁都能千字以内就情节集中、人物典型、语言传神、深刻揭示的。
  那么就只剩下议论文了。而议论文写的人多了,又被人批评太死板,太单一,太压抑个性;然而,写得太花哨了,又犯了“文体特征不明显”的戒律。
  还有,当“文体特征明显”,遭遇散文,遭遇杂文,那该怎么办?
  总之,一傅众咻,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六神无主了。
  鉴于此,我们要紧紧瞄准新课标的精神——“观察·体验·感悟”。
  
  二、 写自己的文章
  
  远离了学者写作,远离了作家写作,我们的文章还能怎样写?
  ——写自己的文章。
  文章姓什么,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骈俪文兴盛的时代,文章几乎姓“骈俪”了,多数文章就那样胶柱鼓瑟地妨害了文章本身。在古文兴盛的时代,文章就姓“左丘明司马迁”了,古文流派里过分拘执而因文害意,也多受其害,少有经典之作。不是骈俪这种技巧不好,不是《左传》《史记》不辉煌典范,关键是文章姓氏的问题搞糊涂了。所以我在《有那么一句话》里提到“做点有永恒价值的事”,就有这一层意思,争取不能害人害己,最起码不能两方面都受害。
  干脆抛开一切冠冕堂皇的指点与说教,笔者坚持一条简单的路:下水作文,与我的学生一同摸爬滚打共同揣摩,坚定写自己的文章。
  因为我知道,新课标的精神是“观察·体验·感悟”。
  
  三、 文章的姓氏
  
  文章是说话,文章应该姓“真我”。
  我们看人,常常看仪表气质,听谈吐语言,观态度行止。表里如一,谈吐自然,语言有内涵的人是我们所欣赏的。文章如人,文章可以不优秀,可以不成为典范上品,但不能太没个性,不能太虚伪,不能太庸俗。试问一句,你愿与很圆滑世故甚至虚伪狡诈的人交朋友吗?更不必说做真心朋友了。因此,笔者在辅导小朋友的时候,努力摆脱“文化学养”的束缚,做真正的文章,做我自己的文章。
  现在,回归写作的本真世界里来。并且在一个小朋友这里实践过,证明是正确的,可喜的。
  文章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关注的东西、思考的东西。
  文章做到两点:一是提倡做实在人,作实在文;二是先有话说,再有话好好说。
  
  四、 首先要有话说
  
  面对一个题目或者一个话题,自己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认识和思考。我们应当捕捉、搜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和思考的点滴。
  这就是首先要有话说。
  但不是所有的话都有价值,都出众,跳出庸常思路或者局限的。
  如何把握有话可说呢?
  ——有点新鲜的见解。
  如何做到见解新鲜呢?
  有两条:
  一、 写自己的。理由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仔细看,去仔细想,就能看到想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写自己真切的经历,深切的理解。所以只要你写得足够真实,就一定跟别人不一样。比如面对楚汉相争中失败的项羽,杜牧就写“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则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 写有点深刻的见解。创新的另一条途径是深刻,看到别人难以看到的深层面目,想到别人难以想到的背后意义。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的阅历和思考深度。因为见多识广了才能揣摩人们面对同一问题通常怎样感受和思考,才能避免在庸常而肤浅的感受和见解里徘徊。比如苏洵针对现实而曲解历史地写《六国论》,苏辙则贴近历史然后翻出新意写自己的《六国论》。
  
  五、 有话好好说
  
  避免了都容易想到的庸常的见解或者取向而立意,是选择了好的方向,但能不能走出庸常,走向高人一筹的新天地,还要看如何把这个真的、新的、深刻的立意变成清晰、严密的文章。
  所以有话要好好说。
  时常遇见一些文章有独到的见地和内容,但过分追求奇异的结构、华丽的语言而花枝招展、花拳绣腿。就像不加鉴别而盲目追求时髦发型或奇装异服。
  我们至少要注意,态度明确,结构清晰。
  因为我们的语文考试不是选拔作家,也不是选拔学者,而主要是考查我们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态度明确、结构清晰,让读者能顺利跟作者交流,明白你的情感态度,清楚你的思维过程,这样才顺利实现了文
  章的表达与交流功能。
  
  六、 写自己愿意读的文章
  
  有话说,有话好好说,争取做到写自己的文章,进了一大步。
  但,仍然会有不少小朋友,会写一堆的从早上刷牙到中午排队吃饭到晚上洗脚睡觉的“流水账”。
  这时候,我们要尊重人自身的认识规律,因为大家都会经过这个阶段;同时也要提醒小朋友,不能停留在这样的阶段。
  我们先提醒:你自己愿意读那样的“流水账”文章吗?
  然后我们再提醒:我们要写自己愿意读的文章。
  可能说到底,根源还在阅读,从读当中见识别人的立意,从读当中学习人家的结构,从读当中学会记录、总结、提升自己的感受、认识、思考和表达。
  
  七、 写点有永恒价值的文章
  
  争取做点有永恒价值的事,写点有永恒价值的文章。
  回顾自己的一条河流似的读书经历,回顾汪洋大海一般的文学史,凡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的都是有点内涵的,那些特别闪耀的文章大都是抒写自己内心的,抒写自己而又沟通集体的才是永恒的。比如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比如“不平则鸣”而“惟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创作清新清幽的“永州八记”、沉郁峭拔的《捕蛇者说》的柳宗元,“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苏东坡,写亲人仆女、家庭琐事的归有光。
  我们不必追求千古流传,至少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这样,说自己的话,写真正的文章;品味自己的生活,写有点永恒价值的文章。
  因为,真正个人的,也就是大家的。真正此时的,也就是永恒的。
  
  (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