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引进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性因素,构架教学背景,在多元背景下生成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 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操作方法一般是结合文本,从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所处环境、人物性格特点、人物社会意义等角度入手,这种方法固然有效,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把人物放在其所处的大历史的背景下,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常规教学方式仅仅依就课本,简单归结为:骄矜自负,简单粗率(轻信项伯的话及刘邦的花言巧语);优柔寡断,坐失良机(鸿门宴上无视范增的多次提示);沽名钓誉,缺乏谋虑(接受刘邦的赠物,放虎归山)。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评价,历史上的真实的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他的光辉形象一直为后人仰慕不已,把项羽放在秦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展示,就会挖掘出一个盖世霸王。结合司马迁《史记》记载,我设计以下资料提供给学生:
1. 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素质:身高八尺,力能扛鼎。
追求:“学万人敌!”
志向:“彼可取而代也。”(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
2. 巨鹿之战,雄霸天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
(项羽以三万大军击溃秦军主力四十万,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神话。)
3. 火烧阿房,分封天下
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史记》
(项羽凭借消灭秦军主力的大功,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自己封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
4. 垓下一战,英雄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英雄末路,慷慨悲歌;乌江自刎,宁死不屈。)
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我们发现他的博大胸怀、浩然正气,他的英勇善战、雄霸群雄,他的侠骨柔情、刚毅不屈。在历史背景下展示人物,会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全面,学生的视野也得到拓展,同时又提升了课堂文化品位。
二、 哲学背景下的主题拓展
理解文章主题是把握文章精髓的主要手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主题的概括归纳注重的是方法论,如分析标题法、把握中心句法、综合段意法、分析主要人事法、背景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很适合课堂教学。但是要想从深层次理解课本主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高瞻远瞩,才能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更深刻的意义。在引领学生探讨《我与地坛》的主题时,发现一般的参考资料对其主题的归纳仅停留在“热爱生命”层面。其实《我与地坛》是一篇厚重的作品,作家史铁生对生存哲学进行了多方面深度思考。为了很好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我就从哲学层面入手,引入中外哲学大师有关“生存哲学”的精妙论述,结合文本实际分层次设计,由浅入深诱导学生思考:
第一层面:
文本:生命不幸,遭遇瘫痪——生命中充满苦难是客观事实,我们要敢于正视。
哲学支持:1. 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叔本华
2. 存在即痛苦。——萨特
第二层面:
文本:地坛顿悟,学习创作——勇于挑战苦难,积极追求,在过程中享受快乐。
哲学支持:1.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爱因斯坦
2. 人生就是痛苦, 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化成幸福。——叔本华
3. 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萨特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第三层面:
文本:蜚声文坛,超越宿命——在苦难的基石上打造崇高的精神家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哲学支持:1. 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
2.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
纵观史铁生的生活经历,他的思想历程正是按照“正视苦难——挑战苦难——超越苦难”的轨迹不断改变、不断攀升、不断超越,最终在文学的王国里建立了他的精神家园,灵魂得到诗意的栖息。提供古今中外哲学大师们代表其哲学主张的名言,把其作为文本分析背景,教学时就能够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哲学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心灵境界,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了学生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三、 美学背景下的多元探究
语文课程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任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包含着诸如生活美、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等一系列美学因素。我们可以在美学的背景下对文本进行多元探究,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我从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诗意美进行解读,分别是:
1. 空灵飘逸的意境美,表现为意象的选择:悠然飘荡的云彩,依依拂动的金柳,油油招摇的水草,星辉斑斓的夜空,静默无语的夏虫。
2. 如乐似歌的语言美,表现为:音韵和谐,余韵无穷;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回环顶真,妙添魅力。
3. 精妙别致的结构美,表现为:结构严谨,形式整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4. 鲜丽灵动的画面美,表现为:色彩明艳,画面绚美;动词传神,鲜活灵动。
5. 融合自然的情怀美,表现为:忘情康桥,沉迷自然。
胡适曾言:他(徐志摩)的人生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因此从美的角度去解读《再别康桥》,恰恰契合了徐志摩文学创作主张和毕生的价值取向,此诗经久不衰的魅力,俱在这“五美”了。
在美的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审美对象,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多元背景下生成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扩充课堂容量,深化文本理解,开拓学生视野,增添教学文化品味,全面培养学生各项素养,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获取综合学力。
(安徽省太和一中;236600)